“那什么导员?还挺会教人的,他们教出的退役士兵,居然还能心平气和教我们娃儿招式。”
相较于朝廷分析重点不同,民间百姓他们更相信自己本能的感受。
“就是,那些兵痞子一个个的,欺软怕硬。”
“那些兵痞子,就该治一治!”
“对头!”
【如果在战场上不幸牺牲,由当地知县亲访,发放朝廷的补贴。采风使在采风过程中,也会去往相应的家庭中进行核实,以保证牺牲的同袍,不会白白流血。】
【如此,军队的士兵,又怎么会不尽心呢?兵心,又怎能不凝聚呢?】
“采风使也是兵士,若同袍的补贴到不了家里,若家人得不到当地的保护,那又怎么能保证自己不会是下一个同袍?”
所以他们一定会尽心。
所以当地的官员,也绝不敢轻易贪污。
而官员的亲访发放补贴,也是给同村或者周边心思有异者的一个敲打。
“如此军队,自当气势如虹。”
**
“陛下,如今已有经业书院包罗百家,臣以为,兵家学院没必要再单独建造,消耗国力,只需要在书院中的兵家分院,加建兵圣庙宇,以供学子祭祀。”
这夏渠好灵活一张嘴,这是直接默认兵圣单独祭祀,以及武举改革势不可挡了对吧?
元泰帝当然能听懂这句话的潜台词,但是吧,文武本就该并重,他自然没理由反对,自己儿子实践过的答案,他拿来用用怎么了?
“是好事,郑无疾这家伙也不用心急国库了。”元泰帝笑着开了个玩笑,百官也明白了,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至于这期透露出来的其他内容,还是那句话,一切都得慢慢来,一口气吃不成胖子。
元泰帝单独留下傅尚书与郑无疾,还有太子,就国库再次进行了预算。
两日后,元泰帝授太子节制天下兵马之权。
晋王有些后知后觉:“太子之前不能节制天下兵马吗?”
楚王还在想自己的脑洞:“父皇真准备退位了?”
鲁王挺直了腰杆,转向了户部:工部缺钱啦!
郑无疾对着鲁王摆了摆手,“您先回去吧,哪儿都缺钱,如今军饷拖不了,只能拖你们了。”
鲁王:啊?
最高兴的,也就是一个个的武将了。
打发走了这些难打发的,郑无疾心累地背靠在了椅背上,这户部真是一天都不想待了,姜珊是个滑不溜秋的,早就溜了,把他一个人扔在这儿。
但是没几天,一条消息传入朝堂,郑无疾也来不及伤叹国库了。
“安南,琉球,南吴,倭岛,高丽递交朝贡文书,待审批。”
五个外藩?
“一起?”
“递交时间,先后不过毒搅扌半月。”
这就……有意思了。
第46章 朝堂上见血
“自元泰二十年天幕降世,如今也刚好三年了,孤记得,沿海这几年,可是诛杀了不少倭寇。”
姜衡可不会以为,世上有如此巧合之事,这几个外藩国家就这么碰巧,凑在了一起。
而大梁转变对外的态度,也是在天幕降世之后。
元泰二十年下半年,派遣许本前往威海卫,受徐忠将军教导,又将方舒安派去莱州府,代表的就是他的颜面和意思,来犯的倭寇,只管杀,后勤等问题,不需要他们操心。
他们也是那样做的,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只要是沿海,只要是在沿海侵略的,无论是哪个藩国的,都只有一个结局。
尤其是在透露出倭岛有金山银山后,他们更不会放任何一个倭寇回倭岛。
这般对倭岛的态度,倭岛定然能很直观的感受到。
再有,天幕透露了海贸,于是各个出海口都加强了防范,既是避免商人冲动之下外出出意外,也是防止消息外露。
但是,朝廷能保证没有一点漏网之鱼吗?
不确定。
而现在,元泰二十三年的下半年开始了,五个外藩一起来朝贡,没有问题才怪。
“殿下并未记错,只是倭岛充其量只是一个小岛,本就理亏在先,想来也不敢如何。”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轻视。”尤其是倭岛。
又是这种感觉,元泰帝在上面观察着姜衡,太子好像格外在意这个小岛,说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轻视,元泰帝却直觉,太子只是在针对倭岛。
这三年,朝廷的公卿们,也早就针对消息外泄的情况做过了预案,这一下五个藩国聚在一起,虽然有些出乎意料,但影响……其实还真不大。
只不过从招待一个藩国,变成招待五个藩国而已,真出了问题,扣下来就是,大梁又不是养不起。
其中最应该关注的,便是南吴,南吴,启朝末年争雄的几大势力之一,后来兵败出逃,逃到了海外,也就是原世界线的吕宋岛。
像是安南等,都是外藩,尊中原为宗主国,但是南吴就不同了,大梁这都二十多年了,这还是人家第一次以“朝贡”的名义来呢,南吴心甘情愿为附属藩国了?
但既然以朝贡的名义来了,那就是藩国,这个名,他们要了。
“既然要来,就让他们一起来吧,接待的规则,从简就行。”
“臣遵旨。”元泰帝没有发话,那就是默认,这群臣子早就已经习惯了,直接照办就行。
“再拟一封旨意,分别送往各沿海卫所,如有他国武力踏临我国海域,诛之。”
大梁如今对海上外藩的国策,是先放着,等太子继位之后再说,那时候无论是海军的训练还是海船的改良,想必即使对外出兵,损失也能降到最小。
而元泰朝这些年,就先试探着收复中土,也磨一磨刀。
但现在,若是扣留……招待使臣后,其他藩国主动来犯,那就不要怪大梁不客气了。
不过这种可能性,很小。
便是倭岛,也不敢明目张胆派遣军队过来,只敢偷摸在沿海劫掠。
朝贡的双方流程,还是要走一段时间的。
在这一段时间里,朝廷也不可能就不做其他事情了,事实上,接待外藩,把基调定好,交给鸿胪寺就是了。
姜衡召了国子监宋明章。
“先别那么快开学,加一条,每年的秋收,经业书院的学子,包括八岁以上的宗室子,均要参加。”
民间秋收之际,无论是官方书院,还是民间书院,都是放学让学子帮忙抢收的,既然如此,那宗室子也一样。
反正不是苦的老师,又是让宗室子知晓“人间疾苦”,做臣子的,自然只有支持的,没有反对的,“是臣的疏漏,只是臣敢问殿下,今年是否要实行呢?”
“今年学院开学,秋收,就当学前教育了。”
也是给这群宝贝蛋们的一个下马威,宋明章心想。
“殿下英明。”
“先别急着拍马屁,宗室子这边步上正轨了,乡学那边怎么一直没看到实际进展?”
宋明章弯下了腰,终究还是问到这个事儿了。
“殿下,这两年财政紧张,朝廷补贴不了多少,乡学,多少还是得村子自己愿意齐心。”
宋明章硬着头皮继续道,“山东各处,颜,孟,孙,王,丁几家倒是慷慨解囊,但乡学不仅是钱的问题,还有师资,当地关系的问题,快不得。”
说白了,还是跟当地有没有秀才举人,有没有钱有关。
只要说得有理,姜衡也不会为难人,但是,“孔家呢?”
这个时候,孔家不是正该表现表现吗?
“孔家被抄家后,入不敷出,无能为力。”
姜衡疑惑地诶了一声,“孤不是好心给他们留了一点薄产的吗?毕竟好歹也是圣人之后。”他也角角瘦要给自己树立一个好形象嘛。
宋明章头埋得更低了。
得,不用宋明章解释,姜衡也马上明白了过来,还能是为什么?奢侈惯了,由奢入俭难呗。
“不成器啊。”
但凡有一个清醒的,凭借祖宗余荫,何至于此?
将宋明章打发去忙了,姜衡又溜达到了杨乐安处,杨乐安为首的这群世家子弟,私德如何暂且不论,文采绝对是第一梯队。
“杨乐安,你们几个这些日子,琢磨一些檄文之类的,指不定什么时候要用到。”
就算现在吃灰了,等以后也能用上。
八月底,五国使团入境,带来朝贡的礼物,看着就很厚。
“琉球的贡品最为厚重,粗略估计,是以往进献的两倍;其次安南,相较于往年多了约五成;而后是倭岛,不过礼物虽厚重,却派遣了一个将军前来;高丽只多了一成左右;至于南吴,看着东西不多。”
使团还未入京,相关消息,却已经到了北辰殿。
几位核心的权臣与亲王公主,也都聚在了北辰殿。
“都暗示了,高丽还是这么穷?”这是不懂事啊。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