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天幕剧透我是太宗_织鹊【完结】(91)

  鹤仙在此基础上,对两者进行了修改,保留举荐名额,但无论谁推荐的,一应还是要经过考试才能进入太医院。这就涉及到了考试制度的改良。】

  各地的医师都紧张了起来,但他们心里清楚,肯定更严格了,只有更严格的要求,才能筛选更顶尖的人才。

  【鹤仙没有一来就进行大改,而是在民间增印了一些医学著作,让民间的医师有足够的时间去购买,学习,并且教导弟子。】

  “大善!”

  “陛下大德,陛下仁慈啊!”

  “功德,大大的功德!”

  如此,民间能多一些医术更加完善的医师,哪怕不能考入太医院,对于民间而言,也能救治更多的病人,这不是功德是什么?

  【原本的考核制度是每年四季考试,这很正常,中医本就讲究时令,人与自然相和。

  后续的诊断,论方等实际运用的考核,鹤仙同样予以保留。

  而后是三年大考决定留用,这也理解,理论实践结合,长期实习观察,鹤仙也是留用了的。】

  【但在考核教材上,就有不同了。原有的教材主要以《素问》《难经》等为主。

  鹤仙重新制定考核书目:《黄帝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神农本草经》、《千金翼方》,这些,均要熟记并予以运用。】

  天下的大部分医师不仅没有感到压力,反而激动了起来。

  “师父,难经很难吗?”

  “蠢蛋!《难经》又称为《黄帝八十一难经》,是对《内经》的补充与发展,据说张公的平脉辨证,都少不了难经奠定基础,不读内经与难经,只能算是庸医!”

  “但是别看说是这样说,可医学传家,这些典籍,终究算不得寻常,如今,这些全是经典,陛下却将其放出……这等机会,哪一个医者能拒绝?”

  【然后,熟悉的画风又来了,没错,医家也多了圣人了。】

  丁俊默默叹气,他的两个小伙伴,一个兵家一个儒家,全都有圣人,法家也有圣人,现在医家也要有圣人了,他还是平平无奇的世家,哎,祖宗不顶用啊……

  “医家有圣人,此为应当。”

  面对医家出了圣人,百家弟子表现得十分淡定,半点没有其他学说出圣人时候的酸涩。

  医者济世救民,应当的。

  “应当是张仲景,张公吧?”

  “应该是,考核书目中,张公的著作就占了两本。”

  【在启朝,张仲景在医学界的名声就已经很高了,伴随着印刷术的推广,《伤寒论》的校订发行,张公就隐隐有医中亚圣的倾向。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六经辨证,更是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框架,首创的260余首经方,更被誉为“医方之祖”。

  至弘德朝,在法家和兵家都多了圣人之后,鹤仙熟练的,将张仲景,也给官方定调为了医圣。】

  经业书院的医学院中,老先生们喜极而泣,“快快快!快打申请,我们医学院也该有个圣人雕像和祭祀的地方!”

  多个圣人,底气总是不一样的。

  “乖乖嘞,这现在多少个圣人了?”

  “儒家有两位,法家一位,兵家一位,现在医家也多了一位。”

  蒙古的百姓你看我,我看你,一起嘀咕了起来:

  “圣人,是神人吗?”

  “圣人据说是最厉害的。”

  “最厉害的巫医吗?”

  “肯定的,中原果真不同凡响,圣人的本领也能传授给普通巫医。”

  “我们现在也是汉人了吧?是不是也能学?朝廷分派来的医师就很厉害。”

  “不知道啊。”

  “你汉语过关了吗?”

  “天幕果真神奇,听天幕我汉语肯定满分。”

  【这是针对考核的改革,进入顶尖医学机构太医院后,真正的变化,来了。】

  太医院的太医们听得最为专注,他们一开始以为最主要的只有天花呢,但现看来,哪儿哪儿都很重要,都不能开小差。

  “自从医学院那群人率先研究出酒精大蒜素后,陛下越发重视医学院了。”

  “是啊,所以,这也是我们的机会。”

  他们必须做出改变了。

  就让他们看看,天幕中,太医院是怎么变化的吧,抄一抄,不要紧,陛下肯定不会阻止他们奋进的。

  不过,所有人心知肚明,他们之后,会越来越忙了。

  这已经是整个朝堂经过数年验证过的了。

  【太医院里的太医,无一不是国家的尖端医学人才,但他们是专为君主,为皇家人服务的,连公卿们,能请太医,也得看面子。】

  医学院的老先生们冷哼的冷哼,甩手的甩手,“医术都废了。”

  “小陈虽然才四十多,可老头子我敢断言,小陈的医术比太医院九成的太医都高!”

  陈奇不善言辞,内敛不语,老先生们就没什么顾忌了,想到什么说什么,“这太医院还看脸,这是选医师还是选妃呢?”

  “不过看脸也好,小陈的医术在宫里才是浪费了。”

  “不错,是这个道理!”

  中医十分看天分和悟性,很多名医都是半路突然感兴趣出家的,但他们偏偏功成名就了,可同时,中医也看阅历,看年龄,年龄越大,积累的经验越多。

  所以,陈奇面对老前辈们,哪怕自己也四十多了,也只能当个小辈。

  但不得不说,这些日子,跟着这些老前辈们,他的医术,的确增进了许多。

  【鹤仙改制时就曾发出疑问:读书还讲究一个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呢,结果医学这种十分需要临床经验的学科,太医一个个在太医院里只等着给贵人看病,这医术别说进步了,还能保持原有的水平吗?】

  医学院的老先生们不加掩饰笑了出来。

  太医院的太医们低声叹气,有些烦闷没有清闲日子了,有些则纯粹跟着天幕思路走:他们不也没办法嘛。不是每个太医,都没有梦想的。

  【于是鹤仙表示:改!大改!】

  【太医院自然还在,但是太医院不单只对皇宫贵人负责,皇宫里的宫人觉得身体不适,也可以去太医院看病就诊,太医院不得拒诊,收取的费用为太医院收益,而非个人收益,收费标准根据每年民间的就诊价格,进行上下调整。】

  “陛下……”

  “陛下从小就对我们宫人和善,这是陛下能做出来的善举……”

  “满宫里,也就陛下把我们这群没根儿的当人看了……”

  【在朝的官员,同样能在太医院进行就诊,不仅如此,每月,太医院有品级的太医,都有一天的义诊日,随机抽取一个医馆临时坐诊,给京中百姓就诊。

  且无论是给贵人,宫人,官人,还是百姓的就诊记录,都需要留档。】

  “我的娘嘞,这是让太医给我们小老百姓看病?”

  “这岂止是看病呐,还有就诊留档,太医根本不敢糊弄好吧。”

  “而且这义诊,也不会给普通医馆医师们造成压力。”

  “圣君果然是圣君!”

  百姓们再次高呼了起来,京城外的百姓就酸了:

  “这京城就是好,病了运气好还能碰到太医。”

  百官对此也有感动,但是并不太多,百姓看病贵,看病难,但是对于官员而言,就算请不了太医,请个好医师还是能够的。

  但陛下此举,也确确实实是为官员谋了福利,陛下虽然精力充沛了些,但也不是不为官员着想的,之前不还让太医院,给他们特意研发了护养头发的沐膏吗?多贴心呐……

  【当然,太医院进行了扩编,压力也更大了。】

  官员们感动的心瞬间一个刹车停下,他们之所以需要护养头发的沐膏,罪魁祸首,是谁呢?

  第60章 三代以下称圣者

  【这又延伸出一个问题了,以前太医院的药材是只需要供给宫里的贵人,但是改革后就不同了,是前朝后宫加宫人。】

  朝廷官员开始不自主的思索起来了药材的收购与种植方面的问题,嘴上一个个嫌弃着加班,可遇到了问题,一个比一个上手得快。

  【在之前,太医院的药材,底下有专门的药局进行供应,现在需求量增大了,是继续向下收购,还是多加种植?

  鹤仙的选择是,要自己种,也可以继续收购,但是对于草药的管控要加强,这个管控指的是哪一个方面呢?

  是药材的品质。】

  “宫里的药材,莫非还有人偷奸耍滑不成,不要命了?”

  “哪儿都有不要命的。”

  【产业与产业链的形成,商业与商业化的变动,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

  当太医院进行改革,虽然俸禄是朝廷发,不靠就诊赚钱,就诊只是他们的工作之一,但药材等,随着上层的重视,对民间医学的重视,药材也必然从药材转变成商品,进而商业化。】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爽文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