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比之昨日少了一半,因此,前几名的卷子很快被挑选了出来。
打开糊名,排在第一的,赫然是一个熟悉的名字。
“怎么又是他。”县令苦恼道。
若是第一回排第一,那第二回还是第一,该怎么说?
按说阅卷只是糊名,没有如同乡试、会试那样有人誊抄成一样的字体,那为何仍然还是会将同一人的试卷选出来?
县令回想了一秒,不得不承认,无论是宁颂的内容,还是宁颂文章的字体,都与旁人有着质的区别。
尤其是两篇经义,拿去到乡试的考场上也在水准之上。
“怎么办?”县丞看县令,县令下意识朝着黄主簿看去。
黄主薄吓了一跳,刚想替宁颂说几句好话,可话还没说出口,就对上了县令探究的目光。
他心中一个激灵,下意识说:“这……属下不好说,但是为了县尊大人的清名,还是谨慎为好。”
县令又打量了他两眼,收回了目光。
“不若,今天不排名了吧?”
既然每场的考试只是下一场的录取名额,那不排名,也称不上是问题。
只要有最终名次就行。
县丞与黄主薄面面相觑。
不排单场的名次,固然能够延缓县令的窘境。
可谁知道,县试的第五日,考试第三场,考试结束,三人阅卷后,打开糊名,第一那位,仍然是熟悉的名字。
“怎么还是他?!”
这一回,连置身事外的县丞也受不了了。
第42章
大雍历一百一十四年, 四月二十一日。
县试第四、第五场,两场联考。
随着前三场的筛选,最后两场, 剩下的考生数量只有二十余人。
宁颂算了算, 第一场符合条件参加考试的人有二百多人, 三场下来, 剩下的只有十分之一。
应考的考生不多,考试的号房安排得很近, 一抬头, 就能看到对面的考生同自己咧嘴笑。
很好, 都是熟人。
最后一场考试, 考生少, 监考难度也低, 三个考官聚集在一起,同考生们大眼瞪小眼。
到了时间, 锣鼓声响, 考试正式开始。
前三场考试的内容大同小异,都是经义与试帖诗,到了第四场,考题终于有所不同。
一是一篇策论, 二是默写《大雍广训》①。
县试是主考官出题, 在场次和内容上都有一定的自由度。按照主考官的脾性而有所不同。
譬如刚刚调走的那位县令, 因为自身擅长经义而不擅策论,整个县试考试过程都不会出现策论题。
但显然,这位新上任的县令不这样想。
由于更换了考官, 更换题型也是应有之意,加上府试中会有策论题, 考生们早有准备,因此看到策论题,考生们反应倒也不算大。
只是,这《大雍广训》是什么?
要如何默写?
若是不熟悉,不知道来历,倒也可以编一编、蒙一蒙,靠着考官的善良而获得一些保底分。
可这根本不熟悉的东西,要怎么写?
考生们想到这里,无不拧眉苦思。
这一场考试统共两个题,若是第二题空着,岂不是最多只能得一半的分数?
就在考生们坐立不安,神情紧张之时,主考官颇有兴致地巡逻了一番考场,在观察完考生的反应后,这几日郁结的心情得以放缓。
很好。
看见考生都不会答,他就放心了。
事实上,这《大雍广训》并不是什么新东西,而是大雍朝开国以来,几位皇帝的圣谕,内容是规范品行,劝导人好好读书的话语。
《广训》的内容是旧文,可将这些内容编辑成册,还是去年的事。
这也是这位县令曾经负责过的内容,是他为官以来最大的政绩。
当然,将《广训》作为一个题目加入县试,也还不是他的首创,一是前朝有着先例,二是去年国子监的考试中,已经出过类似的题。
这正是他作为主考官来缓解自己窘状的办法。
他不相信在出了这道题的前提下,名次仍然不由他自己掌控。
宁颂不是县令肚子里的蛔虫,自然不知道对方的这一番想法。他只是在看到第二道题时,微微发了一会儿愣。
虽说连续两场考试不公布名次的做法让他提前有了一些防备,可没想到,主考官想的办法是这一招。
想到这里,宁颂的表情更加奇怪了。
他当然知道县令是想找一些办法,将考试的的主导权拿回去。
可问题是,这题他恰巧在他的准备范围之内。
先不说各种《广训》本来就是前朝考试的保留项目,就算是本朝,在《广训》之前,偶尔也会出一些默写题。
不是默写先贤的语录,就是默写《大雍律》。
何况,去年《大雍广训》在发布时,曾经被邸报公布过,当时邸报中也明确写了,《广训》将会在以后年份,合适的时间加入考题。
当时看到《广训》的瞬间,宁颂就同郑夫子戏言过:“这道题肯定要考。”
不管是从出题的难易程度,还是这道题的性质,之后都会考。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科举文 春江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