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新书_七月新番【完结】(250)

  “哪是什么将军。”刘秀听出了刘玄话语里的一丝嫉意,连忙道:“不过是冒任的都尉,临时拉起来的子弟宾客,与绿林诸帅相比差远了。”

  刘秀吹捧了刘玄一番,他现在最关心的,还是与绿林联手一事,以及随县的情况,绿林打下随县后如何处置当地豪强、官吏、民众?这关系到汉兵与绿林能合作到何种程度。

  刘玄看了看左右,拉着刘秀到一旁,低声道:“绿林渠帅们痛恨随县抵抗数月,破城后大肆屠戮,除了起兵响应的平林军廖氏、陈氏外,其余诸姓、官吏悉数被杀,民众也颇受波及,一部分被杀,一部分被裹挟入军中,如今绿林新市兵已壮大到两万之众。”

  这是一语成谶啊,刘秀用来恐吓沿途各乡地主出粮出人协助的话,居然在随县应验了。

  绿林现在和赤眉差不多,离开了老家后,都是流窜作战,抢一天算一天,完全没有经营的考虑。

  刘氏与绿林联手真是有利有弊,利好在于能增加兵力,有了和官军较量的底气。弊端则是绿林肆意妄为,随县被屠戮的消息传出去后,只怕会使得南阳部分豪强站到官府那边去,这让刘秀生出了些隐忧来。

  “看来,绿林虽与汉兵暂时合流,共抗新军,但想要真正成为一路人,难啊!”

  ……

  南阳的复汉事业风起云涌之际,第五伦“大新忠良”的人设却又再度巩固了。

  十月下旬,第五伦在邺城,也收到了来自常安的诏令,和过去一样沐浴焚香才肯开启,还和耿纯打赌:“伯山猜,这是申饬还是褒奖?”

  纸包不住火,他截留猪突豨勇、私自派兵进入邻郡的事,朝廷或多或少都有耳闻,尤其是五威司命,肯定会不遗余力找第五伦的黑点。

  不过第五伦这点小动作,放在更始将军、太师大败的大背景下,反而成了国之忠良,河北砥柱。

  “得看诏令发出时,陛下是否得知成昌之战的结果。”耿纯就这样瞅着第五伦接过郎官交付的诏令。

  第五伦看了几眼后,神色怪异,等只剩下他和耿纯时才道:“确实是褒赏,看来陛下还是知道关东形势的。”

  但至于是怎样的褒奖,耿纯就拒绝猜了,毕竟都知道,这位皇帝往往不按套路出牌,做出什么事都不意外。

  他笑道:“不管是让伯鱼做州牧,还是将你调回去当九卿,我都不觉得奇怪。”

  第五伦摇头:“陛下以赤眉祸乱兖州,寿良大尹被杀,故而让我在魏成大尹之外,暂时兼任寿良连率。”

  大尹、连率、卒正,都是太守的意思,第五伦也搞不懂王莽为啥要一个职位整出三个名来。

  而寿良、治亭,都是东郡一分为二后的新郡。寿良治所是东阿城,历史上属于广义的齐地、济西,但黄河改道后,有六个县就成了“河北”,如今第五伦已派遣马援带兵入驻,巩固河防。

  王莽还是很在乎老家元城的,这份任命,倒是让第五伦可以名正言顺将军队开入寿良,真正做到“跨州连郡”了,可问题是,黄河对岸,寿良郡府东阿以及好几个县,都已经被赤眉攻占,第五连率暂时也只能望河兴叹。

  而更有意思的,是王莽给第五伦的第二份褒奖。

  如今朝廷是军政合一,严公一个九卿冠以将军之号,而大尹也相当于偏将,却无将号。

  “而我如今得了皇帝诏令,已经和波水将军窦融一样,是正式的杂号将军了。”

  第五伦心情复杂,示诏令与耿纯一观。

  “平赤将军!”

  耿纯笑道:“取剿平赤眉之意也,这是对伯鱼寄予厚望啊,不是挺好么?”

  第五伦却摇头,因为他很不喜欢。

  “连率一职,暂且收下,但这将军之号,你说,我能辞么?”

  ……

  第196章 攘外安内

  “送往魏成郡的诏令,应该送到了罢,希望第五伦,勿要辜负予的重任与厚望,守好河防,护好元城。”

  常安城寿成室中,短短半个多月,皇帝王莽的头发,竟已经全白,虽然他已经是一位六十七岁的老人,但这未免也太快了些。

  王莽之所以焦虑到须发皆白,还是因为东方、南方接二连三的爆雷,让他那“孔子后五百年之际还天下太平”的奢望彻底破灭。

  对于赤眉贼,王莽几乎是无可奈何的,更始将军和太师才把十多万大军送掉,一时半会也征集不出军队来,只能暂且让王太师坐镇洛阳,守好天险虎牢和敖仓。

  但王莽已经信不过王太师,又匆匆召集朝臣,要派亲信去洛阳监督他,最后竟是那个靠着献金匮位列十一公的哀章站了出来,这太学生出身的神棍一引经据典,直接引到上古三皇五帝去了。

  “陛下,皇祖考黄帝之时,中黄直为将,破杀蚩尤。如今臣也兼任中黄直之位,愿为陛下讨平山东!”

  黄帝时候根本无法考证的事,跟现在有什么关系?若是换了一般皇帝,肯定一通训斥,但对于王莽,这种牵强附会的理论却格外有用,竟同意了哀章之请,让他立刻前往洛阳。

  哀章临走前还向王莽请求,带上几年前因讨伐匈奴而从民间征集来的能人力士,便是第五伦曾亲眼所见的以滑翔羽翼飞天、制兵粮丸可以十日不食、以及造桥大师等人。这批人当年担任理军赶赴塞北,可与匈奴却终究没打起来,遂吃了几年闲饭,如今王莽和哀章病急乱投医,竟连这群人都拉上战场了。

  东边的事暂且只能这么着,至于南方前队的叛乱,王莽却有个人可以泄愤。

  李通兄弟已经谋叛,舂陵刘氏已经起兵,虽然前队的兵力大多跟着严尤去镇压绿林,病死大半,但好歹将李氏坞堡、铁工坊团团围困,打的有来有回。王莽一边派人严厉申饬严尤,一面将李通的父亲,国师手下的宗卿师李守抓起来。

  那李守事先听到风声想溜,可他和儿子一样,身高九尺,鹤立鸡群太过明显,还没出城就被五威司命认了出来。缉捕后对李家谋逆之事矢口否认,表示都是小一辈的主意,自己完全不知情,还问自己现在举咎儿子还来不来得及。

  王莽哪里肯相信,遂将李家在常安者统统下狱处斩,那李守个子高,被砍掉首级后,身子吊起来居然都比普通人长了不少。

  五威司命还想扩大案子,将事情往国师公刘歆身上引,从始建国时甄氏谋逆开始,到太子案,再到现在,刘歆已经三次卷入谋逆,再加上他家也是汉室宗亲,又精通谶纬,恐怕就是三场大逆的幕后主使。

  于陈崇而言,运气不好没能扳倒第五伦,只能将矛头转而对准刘歆,他一心扶持王莽的庶子上位,太子党,尤其是德高望重者,还是要除干净才行。

  但王莽对几个亲儿子都毫不手软,唯独在轮到刘歆时,他却显得格外犹豫,最后宣布国师公对此事不知情,顶多是用人不明,彻底削了刘歆的实权,但仍保留国师、上公之号。

  在这些事情之余,王莽也做出了几个艰难的决定。

  “去岁予转天下谷、币诣幽、并,每一郡以百万数,欲以击匈奴,今尽罢之。”

  对他从代汉开始就纠结了十多年的匈奴,不打了。

  “去岁予令益州牧复击句町,今尽罢巴蜀之兵。”

  打了三次,士卒遭遇瘟疫死了十几万人的句町之役,不征了。

  此外,陇右方面,让雍州牧放弃收复被羌人夺回的西海郡,四海缺一,王莽忍了。

  最后是河西方面,对被匈奴和西域胡王们困在龟兹已经数年的西域都护李崇,也彻底放弃联络鼓劲,只好让他们自生自灭。

  对于王莽而言,做出这些决定是极其艰难的。

  他生于汉家衰败的时代,虽然是王氏外戚出身,但父亲早死,没从姑母王政君那儿得到什么好处,要比富贵糜烂,声色犬马的话,叔伯兄弟们谁不比他强?

  真正让他赢得一些尊重和地位的,是诗书,是儒士这个身份。

  王莽一直以来勤身博学,敬贤尊士,博得了儒生群体的赞誉和拥戴,可他心里有些东西,若是叫汉儒们知晓了,定会批驳他离经叛道。

  儒学虽然给汉武帝提供了“九世之仇”的舆论武器,但汉儒的底色依然是反战的。

  尤其是在汉武帝将天下折腾得只剩下一口气后,群儒更走上了对一切对外征伐说不的道路。从汉昭帝时的盐铁论,贤良文学将汉武帝时代的一切批驳得一文不值,甚至鼓吹文景时的和亲。

  到了汉宣帝时,麒麟阁名臣萧望之、魏相等,也是对外消极,对宣帝经营西域不以为然。

  至于汉元帝时的匡衡等人,更是连陈汤斩了郅支单于的头颅回来,都要藏着掖着,不肯大肆宣扬。

  将自己包装成醇儒的王莽却与他们不同,他和陈汤是忘年之交,莫逆好友。陈汤素来贪财,收受贿赂帮人人家常便饭。但对十分聊得来的王莽,陈汤这死要钱的家伙,竟然没收一文钱,免费帮他打抱不平:“莽父早死,独不封,母明君拱养皇太后,尤劳苦,宜封!”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七月新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