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新书_七月新番【完结】(469)

  但这种念想,今日就彻底被打碎了。

  第五霸知道自己时间不长了,其他事帮不了孙儿,但宗族内,还是得靠他来压,遂敲了鸠杖:“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绝不可能,哪怕宗室也如此。老夫的万里侯,都是在渭北举事,拿下长陵才得来的,老夫两个幼子亦无爵位。大王让汝等衣食保暖,自有田亩,有佃农帮忙做活,甚至还赐城中里闾房宅,若是这都还嫌不够……”

  老爷子冷笑道:“就滚回临渠乡,继续亲自种地去罢!”

  他扫视在场众人:“若是有人当真想要一乡,一县之食禄,大可入伍参军去。前线在上党、太原开战,士卒浴血而斗,将军奋其智勇,为大王开疆拓土,方能得赏!”

  不少人顿时缩了头,有心气入伍挣个更好地位的族人,早就在军中了,剩下的要么是年纪太大,要么年纪太小,亦或是指望靠着“宗室”身份不劳而获的。若是让这群人过的比军中的族人还好,岂不是荒谬?

  “纵不愿从戎,亦可学文。”第八矫补充道:“宗族义学开了几年,如今族中日子好过了,弟子已增至二三百人,每年毕业数十。先前制度未明,完事草创,故而得以直接选为郎官。”

  “但从三月初一起,纵是义学弟子,亦要先试而后为官吏!”

  ……

  汉朝、新朝时主要的士人录用,还是依靠察举制,靠的是道德名声,人情故旧和家族资产。

  第五伦当年正是钻了制度的空子,靠邀名养望而入选,他完全可以说一句:“没有人比我更懂察举。”

  占了察举便宜的魏王,却对察举颇为不屑,然而他这政权建立后数月来,录用士人的方式,比汉、新察举还不如。

  问:“魏国如今官吏上任的渠道主要是?”

  答:“熟人介绍!”

  乱世纷繁,连推举都免了,第五伦入主长安前,组建了九卿的草台班子,至于官署僚吏则要慢慢补齐,多是前朝官员留任。

  但仍有很大缺口,于是便开始了传销似的拉人,由故吏推荐熟人或旧僚,主官稍稍考核,合格者录用。

  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严格的程序,这才会有彭宠之弟靠着兄长关系,混上右扶风功曹的情况出现。短短旬月,政权中便良莠不全,小吏们拉帮结派,不管不行了。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需要新鲜血液注入啊。”

  出了一些糟心事后,第五伦痛定思痛,更觉得统一标准的考试势在必行。

  后世一听“考试”便想到隋唐科举,却不知汉朝的考试制度,早就推行上百年了……

  宣室殿中,第五伦在为三月初一考试做最后的安排时,便感慨道:“光是让考试在世上推行,董仲舒,就值得尊称一声‘董子’了。”

  这董仲舒将《尚书》里考试一词单独提出来,向汉武帝提出倡议:“考试之法,大者缓,小者急;贵者舒,而贱者促。”

  “诸侯月试其国,州伯时试其部,四试而一考。天子岁天下,三试而一考。前后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计。”

  好家伙,月考、季考、年考,全都齐活,第五伦可算是找到万恶之源了。

  不过真正让考试制度落实的,却是董仲舒的同门公孙弘,他的一大政绩则是创建了太学。

  这考试作为与察举平行的取士方式,便放在了太学里。学成者都会参加官府组织的考试,射策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

  而对于考试成绩低下,在学校里也不好好学习的人,则被赶回老家去……

  汉时太学生少,基本都能包分配,到了新朝太学扩招,上万名太学生,每岁只有一百个考取名额,内卷实在太过厉害,遂有皓首穷经,在太学苦读数十年而屡试不中者。

  第五伦特地让管教育的太师张湛做了调查:“太学生以三辅居多,莽末战乱,外郡大多跑回家了,但京畿尚有数千人分散在各县……”

  这也是第五伦欲推行一次考试,将可用的读书人吸取进政权的底气。

  事急矣,他根本等不得新式义学的鱼苗们长成,现在就要把池塘里的鱼儿一网打尽!先用着再说。

  新朝时,一万个太学生抢一百个名额挤破头,如今魏王考试,就全都不来?世上没有这样的道理。

  但只要鱼儿们听见撒食声来了,网眼是大是小,要筛选怎样的官吏,则是第五伦和考试内容说了算,只要钻进来,就是他的形状了。

  “我作为最终主审者,诸生皆是魏王门生,而我,则直接作为他们的举主!”

  一念至此,第五伦心中不由又感谢起了那人。

  “你省吃俭用,留下的黄金数十万斤,堆积成山。全留给我,成了创业的本钱,至今连小半都没用下去。”

  “你大搞教育,太学扩招,自己只拿来哭天闲置白白养着,却为我积攒了一批乱世里好歹能做吏的读书人。若无他们,我这场考试,根本办不起来。”

  第五伦都有点想王莽了,笑道:

  “这是什么样的精神?”

  第365章 私货

  自二月初一魏王还都于长安后,位于城郊的太学也顺利复学。

  躲避战乱回跑回家、或为一口吃食混迹在军队里的弟子们虽尚未归来,但昔日的老博士们,却已经就位。

  尽管第五伦还没颁布正式的博士名额,但为了曾经那二十个铁饭碗,博士们脸上笑吟吟,心中却已相互提防敌视。

  太学博士的名额本来很少,汉宣帝石渠阁之会后也不过十二位,汉末时增加到十四。王莽时古文经大兴,遂增加了《古文尚书》、《毛诗》、《周官经》、《逸礼》、《左氏春秋》五种古文博士,加上本已失传,王莽却令刘歆和桓谭恢复的《乐》,凑齐了二十博士。

  每个博士下面还有高弟十八人,合计三百六,如此才能教授上万人的太学生,长此以往,学术也成了生意和传承严格的手艺。

  弟子还没回来,老师先打起了架,复学不到一月,屋舍间的残垣裂瓦都没清理干净,太学内就掀起了一场内战!

  最初只是正常的学术争执,慢慢地上升到人身攻击,最后是不死不休,太学成均馆中响起了这样的呼喊!

  “古文之学,乃是刘歆所创伪经,如今魏王肇基,古文及伪乐经六家,皆新莽余孽,学贼也!应当立刻逐出太学!”

  国由是今文博士,上个月追着第五伦绕京兆跑了一圈,求了五次,头都快磕破了。

  但如今的他,却又以“劝谏魏王还都”为己功,俨然成了太学领袖,振臂一呼,掀起了驱赶古文经的运动。

  古文经和乐经六家博士灰头土脸,换了十年前,他们才是被王莽钟情的显学,刘歆从古文里找到了不少禅让代汉的证据,如今王莽被逐,刘歆跑到陇右,他一手开创的古文之学,自然也没了靠山,落到今日人人喊打的境地。

  若真要坐下来辩经,再打一场石渠阁,古文绝不退让,可如今论及政治正确,他们也无话可说,谁让祖师爷刘歆背叛了他们呢?魏王还让众人进太学,已是极大宽赦。

  今文十四家群情激奋,都想趁着魏国肇造的机会,将古文的渣滓余孽轰出太学,完成反扑,就此奠定新王朝的学术基调。

  但就在他们在太学一席之地而蜗角之争时,却听到两个消息。

  好消息是:“魏王将重开射策考试!射策岁课甲科五十人为外郎,乙科一百人为舍人,丙科两百人补百石吏!”

  尽管不少人得从基层小吏做起,但这数量,是王莽时太学射策考试的三倍还多,不想入军中为斗食的弟子不用愁就业,老博士们岂能不喜?

  然而坏消息是……

  “大王欲以五科取士,而经术,居然只是其中之一?”

  众人面面相觑,魏王莫非是要打压经术?他们也顾不得争执厮打了,立刻前往桂宫的奉常官署,要询问个究竟。

  “诸位休要听人胡言乱语。”奉常王隆除了礼仪、祭祀外,还有责任管理太学,早料到他们会来兴师问罪,只让老家伙们坐下说话。

  “大王所定五科取士,大多数人考的,其实是四科,共计百分。”

  “其一为经术,占分最多,四十分。”

  “其二为策论,也就是按照所给题目写五百字以内文章,议论当前形势、或向朝廷献策,占三十分。”

  “其三为数术,占二十分。”

  “其四是常识,只占十分……”

  老博士们没听明白:“何为常识?”

  你看,连常识都不知道,王隆笑道:“主要是本业,也就是农事,诸如几月种粟,几月收麦,夏耘如何耘,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这还用考?”有位老博士义愤填膺,但一张嘴发现……他皓首穷经,只关心经术和师承的上百万言对经传的解释注释,书窗外头的事,还真不知道!

  王隆道:“农为万业之本,但有人养尊处优,五谷不识,这要是做了官,如何了得?”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七月新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