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新书_七月新番【完结】(598)

  “先生何不早教朕?”

  公孙述遂同意了此策,并让方望作为入羌地分封的使者。

  方望应诺,步出白帝宫时只松了口气,只要能保住隗嚣,便不择手段!

  三年了,不知不觉,方望的心态已经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最初是感隗嚣知遇之恩,想助隗嚣争霸;周原之战后,则是欲保住陇右,奔走凉益之间。

  如今随着希望一点点破灭,方望却不甘心承认:隗嚣的失败,也意味着他的失败,方望开始赌气,他的目标,已经成了阻止第五伦!

  “第五伦,汝先击陇右,是想拿下凉州后,西边再无后顾之忧,便能专力东向,一统天下!”

  “但只要先零羌加入,陇右的战争,便会一直打下去。”

  “永远不会结束!”

  ……

  方望在极其无能狂怒的情况下,琢磨如何让战争在陇右一直打下去,阻止第五伦的大欲。

  而公孙述看清自己实力后,自觉得不到陇右,便想让这里变成魏国的脓疮。

  但人与人是不同的,此时此刻,第五伦却在思考如何快速结束战争,给这片土地疗伤,并尽快出台一个适合陇地特色的治理方案。

  和公孙述的浮夸奢侈作风截然相反,成纪县行在颇为简朴,就用隗家老宅,不许有任何装饰。

  连招待押粮而来的搜粟校尉任光,所食之物也极其普通,四菜一汤而已。

  “伯卿真乃吾之萧何,解了予燃眉之急。”

  第五伦对任光道:“若非卿此番带着六万石粮食救急,又令长安织女赶制冬衣五万件,陆续送了过来,我军恐怕要迫于饥寒,早早退兵罢战了。”

  得了第五伦夸他是“萧何”,任光心中一喜,右丞相的位子,还空着呢,但仍是习惯功归于上。

  “还是陛下统筹得当,夺取陇关后,立刻令人修缮道路,如此大车才能翻山越岭,臣与宋少府等,皆是奉诏行事而已。”

  但第五伦大概是心里高兴,又夸任光道:“汝亦有识人之明,先前举荐的吴子翼,真是一员猛将,每当出师,朝受诏,夕则上路出征,从不耽搁,为人沈勇而善决断,这不,再建奇功,已经拿下了狄道!追得隗嚣如丧家之犬!连印绶都丢了。”

  任光举荐吴汉,那是老早以前的旧事,最后阴差阳错人也没找到,但第五伦还是将这份举人之功算到任光头上,同时知道二人曾为上下级,如今关系也不错,对吴汉的夸奖,借任光之口传到他耳中,效果比直接夸更佳。

  但夸了一番吴汉后,第五伦却话锋一转:“可陇地贫瘠,连豪强都不算富裕,总是以战养战也不妥啊,将军们是无可奈何,但予却不能不有长远考虑。”

  这是暗示吴汉打仗太狠辣,粮食基本靠抢——不抢也没办法,他基本是孤军深入,补给缺乏,但抢也有讲究,你看万脩、小耿,都是跟豪强好言好语的“借”,许以未来的报偿。

  可吴汉就不,他是真抢,纯抢!其手下兵卒虽然换了一茬,但也沾染狼性,对豪强、富户下手极狠,百姓也被殃及,每次吴汉出师,第五伦都会受到监军和当地士人的告状。

  然后他就将名匿去,转手发给吴汉,意思是这次情况特殊,不怪罪你,但还是要收敛点。

  任光知道第五伦话里有话,果然,他替吴汉告罪后,第五伦便继续道:“这场陇右之战,已持续快半年了,虽限于地形,颇为迟缓,但赖群臣在后,诸将在前,士卒用命,天也助我,根本就不担心打不赢。”

  “而是担心打赢了之后,该如何治!”

  “眼下陇右诸姓及百姓,都视魏兵为客军,而不是救世王师。隗嚣之所以负隅顽抗,就是因为陇右人心尚在迟疑。”

  对策第五伦也有了,你得先解决吃饭问题啊。

  “连续鏖战,陇右破败,军民饥饿,流者相望。天水等地存粮耗尽,也只有依靠朝廷送来粮食,才能够维稳。”

  “所以眼下,伯卿的担子很重啊,不光要筹备军粮,让前线不需以战养战,还要筹集赈济之粮,赶在降雪前,再运十万石粮过来,以避免大饥。”

  陇山可真是不好翻啊,这意味着关中将付出更多人力和粮食了,但话说到这份上,任光也只好硬着头皮应诺,愿意调集大量牲畜,源源不断地运送到陇右来,最多一个月,陇山就将不能行人,十万石粮啊,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臣定转运诸县,以赈赡之。”

  其实陇右情况也没有那么糟,据任光所知,投降第五伦的几家陇右豪强,诸如李氏、辛氏、梁氏等,坞堡就有不少屯粮呢……

  他感到奇怪,按照第五伦以往的做派,肯定会杀一波大户,诸如在关中,不惜制造冤案,将渭北渭南几十家豪强送给给刘伯升陪葬,吃他们即便瘦削也有不少肉的尸体渡过寒冬,为何这次却如此克制呢?

  难道是他忘记初心了?

  当然不是,第五伦只是觉得,事与事不可一概而论,更不能因为屠龙刀确实锋利,就试图将所有锁都一刀切。

  所以他每一次出手,都很有讲究。

  关中那次是迫不得已,不打豪强,拿什么来完成新国家的原始积累?不打干净他们,关中这片根基之地也不会像如今这么安分。

  但到了河北,第五伦就很会选择目标了:他在幽冀只打战败的刘姓豪强,如此其余诸姓就会乐呵呵地看热闹,以为第五伦心眼小,在报族姓私仇,而不会串联起来闹事。

  如今在陇右,第五伦又变了。

  “对陇右大豪,只要愿意降服的,予不准备算旧账,大肆打压,只要彼辈能合作,更不会翦灭!”

  在进入陇右数月后,第五伦也算摸清楚了这里的“地域特色”,这片汉戎杂居的土地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并存,前者甚至更大些。

  “陇人骁勇,常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但不少人却甘愿依附于十六家豪强,不止是遭其兼并,也是为了抱团取暖。”

  可不止为了避税,也为了在羌胡作乱时,能有个坞堡可躲,能团结在豪强们身边,对抗异族!

  是给豪强做农奴徒附,还是和妻女一起被羌胡抢走做奴隶,还用选么?

  汉朝强盛时还好,羌胡都矮人一头,稍怂一些,可如今遭逢乱世,西海沦陷,金城也快了,羌胡内寇愈发频繁,前汉的羌乱随时可能再度发生,甚至规模更大,更难平定!

  在这片多山而苦寒的土地上,一家一户的小自耕农,根本活不下去!不是还有郡县官府么?笑话,官府若靠得住,羌人也不至于从缘边小患,变成深入陇地,难分你我啊,前朝留下的隐患,轮到后朝承担,第五伦不觉得自己任命的留守者能面面俱到。

  追打隗嚣一人可以,陇右诸姓很乐意抛弃他,就像他们当年排斥陇右领袖李家一样。可若对全体陇豪喊打喊杀,他们被逼无奈,搞不好就会转身捏着鼻子,和羌胡合流……

  是将这群地头蛇推向羌胡,还是拉他们一把?

  春秋时代的先辈们,早就给出了答案。

  第五伦慨叹道: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

  “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第467章 不可沽名学霸王

  且将目光放到东端战场上,入秋以来,镇守上邽(今天水市)的杨广实在是太难了!

  作为对手,万脩和喜欢自己拿主意的小耿、疾风突进的吴汉风格完全不同,他除了偶尔犯险外,其余时候都十分谨慎,并会坚决执行来自第五伦的命令,甘心做皇帝的工具人。

  上邽在渭水南岸,是陇右非常重要的粟麦基地。

  魏军渡过渭水非常早,八月中就打了过来,却一直对坚固的上邽城毫无兴趣,反而将精力放在割秋粮,或阻止陇军外出收粮上。

  为了保住粮食,杨广没少派人出战:上邽附近土地平坦,正是良家子骑的主场,但第五伦也调了一部分并州兵骑南下,双方就在上邽城外缠斗,基本都是数百人的小仗,为一片熟田反复争夺。

  剩余的良家子骑骁勇依旧,但却越打越少:死伤的主要是马匹,陇右产马地基本被魏军所夺,敌人能得到牲类补给,己方却死一匹少一匹,再打下去,就要和某位“尧奇将军”一样,骑兵变步兵了。

  在出现几次魏军假冒陇兵想混进城的事件后,杨广觉得风险太大,索性躺平,不派人出城了。

  于是魏军遂大摇大摆地芟粟,五千人看着上邽,五千人埋头收割,熟练工一人一天能收一亩地,才几日后,上邽城外之粟已尽,前线魏军却足食数月。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第五伦和万脩都清楚,陇西之战究竟能打多久,很大程度上,看双方补给能撑多长时间。

  第五伦现在打仗,很喜欢将小耿、吴汉等勇将放出去在侧翼创造奇迹,正面则任用一位谨慎之将,与敌拼国力。

  他在写给万脩的信中如此指示:“陇山虽然难越,仲冬之后难以转运粮食入凉州,但先前任光已数次运粮过来,少说也囤积了十余万石,足够我大军冬日之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七月新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