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新书_七月新番【完结】(631)

  在这铁一般的事实下,冯勤等人遂改了口,但还是觉得天气由暖变冷依然是天人感应,与政治挂钩,只要第五伦执政爱民,气候自暖云云……

  眼看他们碰了壁后,以邳彤为首的河北豪强出身大臣,便开始用另一套说法来劝第五伦。

  “大河故道虽乃大禹之所道,圣人作事,为万世功,通于神明,恐难改更。但据臣等所知,大河决口一般常在平原、东郡左右,地形低下而土质疏松。听说大禹治河时,这一带皆空为荒地,作为泄洪之处,新室时王莽询问治河之策,当时便有人如此提议。”

  “如今大河泛滥多年,新道穿过东郡、平原,在青州千乘入海。城头子路麾下大河赤眉多出于此,反正三地已为丘墟,百姓多为流民,散落各地,倒不如使之彻底空出来,作为泄洪之地,勿要建造官亭民室……”

  意思是希望第五伦能采取视若无睹的办法,彻底放弃三处“黄泛区”。

  第五伦很清楚他们的顾虑,邳彤等人出身河北大姓,虽然对第五伦忠心没得说,但总会为家乡考虑。新朝时大河决口,往东南偏移,王莽不愿它回归故道的原因之一,就是怕一个不小心没治好,让河水北还,魏郡元城就毁了。

  邳彤等人也存了这种担忧,只道:“不可以完固富庶之魏郡、河内,为已毁之东郡、平原再担风险。”

  第五伦也没那么无私,只与他们说了实话:“诸卿多虑了,予不打算让河水回归故道。”

  要是刚决口时堵上还好,可如今十年过去,晚了,黄河故道早就干涸,河水再难复禹迹。

  第五伦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不受约束的大河,肆虐的可不止三郡。

  “从幽州渤海,冀州清河、信都、河间,再到青州千乘、济南,乃至于兖州大部,皆为河水威胁。”

  谁也说不准明年是什么气候,黄河下次凌洪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四州数十个郡长期被灾,要么是第五伦已控制的核心区域,要么是大军即将进入的地方,全变成无人区的话,这种代价太大了。

  所以得将黄河约束在一定范围内,起码不能让它在大平原上到处乱动,这是治河的第一个阶段,等不到邳彤说的“天下一统后再治不迟”了。

  因为,原本生活在这些土地上的百姓一直被灾流亡,对渴望建立新秩序的魏国来说,也是巨大的威胁。

  耿纯无愧是第五伦看中的“左丞相”,格局比冯勤、邳彤等人高出一截,他不但坚决支持第五伦的“宣战”,还道明了担忧。

  “若是不解决河患,陛下灭一铜马、赤眉,不消数年,当地便会再出又一铜马、赤眉!”

  黄河都不能将他们杀绝,靠屠刀与镇压行么?

  反正赤眉俘虏那么多,怎么用也是个大问题,倒不如留着城头子路,令他协助收拢赤眉、铜马残部,再用当初第五伦收拾长安人的“以工代赈”,将这群人控制起来,打着给他们重建家园的名义,令其且耕作且治河,这是将流民重新变成编户齐民的第一步——阴暗点说,治河,是要往里填人命的啊,杀不尽的赤眉就是现成的消耗品!

  窦融也不失时机地表态:“陛下高明,需要治的何止是河水,还有这些赤眉、铜马‘浊流’啊!”

  尽管有耿纯、窦融力挺,但出身河北的大臣们还是颇多顾虑,冯勤担心俘虏的赤眉、铜马被聚集后重新叛乱,他对泥腿子们发自内心地不信任。

  或如邳彤,在心里默默算了笔账后,觉得投入太大,治水的粮秣财帛还是得靠河北、河内来出,无形中让各郡背上了巨大的财政负担。

  跟他们讲道理嘴都说干了,还是这鸟样,第五伦少不得,又得给群臣打打鸡血,谈谈理想了。

  他忽然指着墙上挂着的“禹贡”地图,叹息道:“予观《夏书》有言,上古之际,河灾之羡溢,害中国也尤甚。”

  在上古之际,黄河也没有堤坝,那时候的“黄泛区”,正是广袤的河北平原,黄河在这呈现漫流的状态,洪水奔流,四溢成泽。

  这是中国关于“大洪水”的记忆,但之后的故事,却与其他文明坐等天降神仙,或者直接躺平待大水消退截然不同。

  “虞帝命禹,大禹遂过家不入门。与天下人堙治洪水,十三年乃成,九川既疏,九泽既陂,诸夏乂安,功施乎三代。”

  最早的王权由何而生?为了组织治河啊!若一个政权连这桩事都干不好,还找各种理由,说出“让百姓多苦一年”的话,那还是趁早灭亡算球。

  “如今王道凌迟,汉、新不能治河,流毒数十载,予既为真天子,便当仁不让!”

  “王莽复古,复的只是三代名号,换一个名而已。”

  “予要复的,却是虞、禹实打实做过、做成的利民事迹!”

  第五伦扫视众人,从窦融、耿纯到冯勤、邳彤,笑道:

  “虞、禹有臣子二十一人,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助虞、禹逐四凶,治洪水,遂留名于《书》。”

  “只不知,孰为今日之皋陶、彭祖?”

  ……

  一波鸡血打下来,总算稍稍唤醒了这些儒臣内心的理想,能差遣他们,尤其是河北的几个郡守积极协助了。

  第五伦只觉得真累啊,跟城头子路那种草莽要用一套话术,煽动大臣又要说另一套。

  眼下只是稍稍统一了思想,具体实施,第五伦打算交给常年跟“水”打交道的水衡都尉杜诗去办。

  杜诗入关数年,在第五伦的全力支持下,水力器械在关中、河内已经遍地开花,生产甲兵的铁工坊用上了水排,水磨坊等在河水充沛的地方基本都建了些,以便将舂米的劳动力解放出来,修缮关中那些年久失修的水利工程。

  下一步的科技树,就是往水力纺纱、水力锤方向努努力。

  眼下,杜诗的主要任务,便要转移到大河来。

  “君公,吾等没有息壤,只有人,人命,人心。”

  “故而,这一战绝非一役能胜,亦非三年五载之功,而是要做好十年,甚至数十年准备!”

  下游只是治标救急,中上游的水土流失才是根本,但那就更要以上百年计了,不要指望一道行政命令解决一切。第五伦设置五都,也是在为分摊京兆人口做准备。

  但若能就此让黄河的大灾祸消停个几百年甚至千年,一切就是值得的。

  第五伦与杜诗这样的技术官僚打交道就比较舒心,倒是先将难处说明白,治河是投入巨大的工程,目前最先要做的,是治黄技术理论的准备。

  杜诗禀道:“王莽朝时,也有过对治水的争议,召集天下水工,各自献策,臣奉陛下之命筛选,有分疏说、滞洪说、水力刷沙说、改道说、筑堤说五种。”

  第五伦看中的,是水力刷沙说,听说此乃王莽时的水工张戎所献,根据实测得出黄河“一石水而六斗泥”,主张利用水势冲刷河床,使河床不致升高太快而造成泛滥,此人活过了新末大乱,如今已重新聘入水衡都尉。

  但据说此人对第五皇帝打算治河持怀疑态度,毕竟当年王莽也是嘴上说得好听,实际啥都没干。

  目前还是得先用“滞洪说”,将黄河限制在一个范围内,不要动不动满关东的跑,使其危害控制到最小,当然,第五伦还得为未来的治水,找到足够的打工人……

  “人手会有的。”

  还是和打算收编城头子路一样,第五伦存了“一石二鸟”的想法,治水与治流寇,这两件事得一起干。

  第五伦站在发威后消停的大河边上南眺,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

  “被打垮的赤眉,才是好赤眉!”

  第491章 立国

  武德二年正月下旬,亦是“吴王二年”,随着东海郡首府郯城悬挂赤色汉旗,意味着这徐州大郡正式归附吴汉。

  “大王料事如神。”

  建义将军朱祐纵马入城,对一旁的中郎将来歙说道:“事先因邓禹不在,众人皆以为东海乃是赤眉老巢,不可攻,唯独陛下力排众议。”

  刘秀是这样与他们说的:“余听闻赤眉立五公,建共和,五公之中,除却樊崇是莒人,逢安是琅琊人外,其余徐宣、谢禄、杨音三公,皆乃东海郡人。”

  “但为何彼辈当年大胜新军,荣归故里后,却在琅琊、莒、东海无法立足,只能仓皇离开,继续流窜诸州呢?”

  这就是群臣没想明白的地方,一般来说,乱世之中,豪杰都是在故乡比较受欢迎,也爱用子弟兵,比如刘邦,麾下多有丰沛子弟,又如项羽,江东八千子弟是其起家的基础,也是落败后唯一的选择。

  倒是刘秀道出了他的推测:“其一,赤眉诸渠帅虽起兵海岱,但其势力壮大,主要是在兖州、青州,裹挟了河患灾民,故而樊崇东归,在徐州海岱之人眼中,已是客军,颇受当地人敌视。”

  “其二,琅琊、东海等地豪家强横,故能助莒城拒守,又助当地二千石击败樊崇,赶走赤眉。”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七月新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