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新书_七月新番【完结】(674)

  “至于予,只能算是一位收集证据,并将案情奏谳于主审官的‘县官’。”

  第五伦这话一语双关,“县官”,乃是汉时对皇帝的一种称呼,王畿内县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天子亦曰县官。

  而第二层含义,则是因为自秦以来,诉讼审理案件就有一套成熟的程序,告劾、讯、鞫、论、报,缺一不可,相当于后世的起诉、立案、审讯、复审、公布。而这其中,又有奏谳之制,当一级官员有不能决的重大案件,就必须将案情、证据等一并向上司“奏谳”,也就是对狱案提出处理意见,报请朝廷评议定案,由上一级官儿来主审。

  第五伦已经是皇帝了,虽然是自称的,那天子的上级,是谁?

  王莽下意识抬起头来,哈哈笑道:“第五伦,汝是欲代天行罚么?呵,汝也配?”

  即便时至今日,王莽依然笃定,天生德于予!他才是素王,真天子!谁也别想将他从这信念中拽出来。

  第五伦早知道他会如此,只道:“上天不会轻易开口。”

  “那些所谓的祥瑞灾异,究竟是不是天意,无人能知。”

  “但有一点却能肯定。”

  第五伦看着王莽,说出了当年老王最喜欢的一句话。

  “天听自我民听!”

  “天视自我民视!”

  “当年王翁取代汉家,成为天子,不就是以此为凭么?”

  “想当年,新都数百士人上书长安,让王翁重回朝堂;后来,汉室收到了长安附近百姓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上书,建言给汝加九锡。最后,又有京兆、洛阳百万之众,自发上街,奋臂支持汝取代汉家,开创新室。”

  王莽一次次利用“民意”为自己开路,每一封上书、请愿,百姓们在未央宫前磕下去的每一次头,都是投给王莽的选票!

  在第五伦看来,王莽真可谓开天辟地以来,第一位实打实的“民选皇帝”啊!

  他之所以能成事,靠的是那些虚假的十二祥瑞,以及沽名钓誉、拽着老太后的裙带关系么?不,他乃是被汉朝季世中,渴望救世主的百姓一手推上去的!

  既然如此,也只有万民那一双双手,能将他从虚幻的梦里,从那自以为是的“真天子”“救世主”身份里,拽出来,拉回到王莽一手造就的惨烈现实中!

  恐惧,这是第五伦第一次在王莽眼中,看到这种情绪,老叟的手在哆嗦,他宁可被第五伦车裂分尸,也不愿意面对这样的结果。

  “王翁,能决断汝罪的主审官。”

  “只有人民!”

  这位主审官一点不理性,反而充满了群体的情绪化,甚至很大一部分是稀里糊涂的,随大流的,民智未开的,愚蠢的,乌合之众的。

  但,谁让这就是“民主”呢?更何况,第五伦需要的当然不是民主本身,而是这民主产生的必然结果,一个王莽必须接受的事实。

  第五伦将王莽说得战栗了,却没忘了樊崇,他,也是人民中的一员呐!

  他遂笑着对这大寇道:“樊巨人,赤眉军,不是最喜欢投瓦决人生死么?”

  第五伦指着在场三人道:“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予也打算效仿。接下来数月,将由赤眉俘虏、魏军,以及魏成郡元城、南阳郡新都、洛阳、长安四地,上百万人,对王翁的罪过,行投瓦判决!”

  第五伦道:“此举重在公平,故予愿将其称之为……”

  “公投!”

  第521章 假民主

  在第五伦做出“公投”的决定后,他的九卿大臣们顿时炸锅了,纷纷出言劝诫。

  “如何处置王莽,陛下一人决之可也,何必非要百姓掺和进来?”

  从耿纯到窦融,无不觉得第五伦此举太过儿戏,耿纯更道:“让民众来决定国家大事,只有春秋时的小国寡民。臣记得《左传》有载,春秋时,吴国胁迫陈国攻打楚国,陈怀公召集国人商量,让国人们从楚者右站,从吴者左站。”

  “结果如何?陈人中,田土在西边,靠近楚国的都愿从楚,田地在东边,靠近吴国的都愿从吴,没有田土的,则随乡党而站。”

  在耿纯看来,由此可知,百姓根本不懂时政,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短期利益,或随大流而盲动。

  靠他们来决断国家大事,那不是瞎胡闹么!

  窦融亦道:“然也,故而古人有言,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民可与观成,不可与图始,说得好啊,所以第五伦这看得远的“智者”,自然也没必要和为时代所限的“愚者”们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喽。

  但有些事,还是要说清楚的,毕竟接下来的工作,还需要大臣们去跑腿,第五伦只道:“想当年,王莽亦是依靠四十八万人上书,才得以加九锡为安汉公,开始了代汉事业,王巨君利用了民意。”

  “既然是百姓将王莽推上帝位,那也只有靠民众之手,方能将他从所谓正统天子的位子上,拉下来!”

  “过去是水则载舟,如今便是水则覆舟。”

  “如此,岂不比予以胜者姿态,单纯定其生死更说得过去?”

  政权合法性是一个玄之又玄的东西,所以古今帝王才要拼命给自己寻找天意祥瑞,甚至是远古的名人祖宗作为依据。

  诸汉断然否定新朝的合法性,视王莽为篡逆,但第五伦为了宣告汉德已尽,却又得承认新朝的正统。但这样一来,如何处理新、魏之间的顺承关系,就成了一个难题,第五伦起兵时吊民伐罪,诛一夫虽然喊得响亮,但毕竟太过激进。这年头君臣之义犹如思想钢印,士人背地里也会经常骂他为臣不义。

  而如今,恰恰解决前朝、今朝合法性传承难题的好机会。

  第五伦对群臣道:“尚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孟子则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人民是国家安危之基,存亡之本,兴衰之源,亦是君主威侮、盲明、强弱的关键,自古以来便已是共识。”

  “王莽之所以败亡,便只是在口头上一心为民,但他乱改币制,五均六筦,皆脱离实际,究其缘由,便是太自以为是,对人民,没有敬畏之心!”

  第五伦语重心长地说道:“前车之鉴啊,故而我朝草创,予只惧怕一件事情,那就是中国之人民!”

  这一番政治正确的话虽然空洞,但毕竟是古书经典里一遍遍宣传的,群臣也不好直言反对,只好唯唯诺诺地退下。

  说白了,第五伦决定在经典中“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政权的合法性,上系于天,下系于民。

  过去,民意将你王莽推上去,取代汉家,这是你作为天子的合法性。而如今,你将天下治得一团糟,民意要你下台,你就滚下这个位置,只是匹夫!第五伦知道,这一招,简直捅在了老王莽的肺管子上,让他痛不欲生。

  然而,民意又是更加玄学的东西,作为一个无耻的政治家,第五伦要做的,是将它具象化,简单化,可操控化,这才有了这次“公投”。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有人以为,第五伦真要搞“民主”吧?

  这是假民主,真独裁啊!得多天真,才会信“予只是收集证据,并将案情奏谳于主审官”这种虚伪的鬼话?

  第五伦之所以玩这么大阵仗,不过是让世人,有个参与感,让民众变成判决王莽的同谋者,以弱化昔日“君臣之义”惯性在道德上对他的制约。

  实际上,不论是魏军、赤眉俘虏,还是洛阳、长安的民众,他们就算被校尉驱赶着、被地方官吆喝着,到乡社、县庭等地,往左或往右投一片瓦,看似投出了关键一票。

  但投完之后,魏兵还是要迈着疲乏的脚步,开赴各地,在分到手的那几十亩田地激励下,为第五伦攻城略地,许多人填于沟壑。

  赤眉俘虏依然要回到田里,戴上一度挣脱的枷锁,脸朝黄土背朝天,干着永远不会结束的农活。

  而百姓们,在热热闹闹一场后,又得回归生活,为一家人的口粮,和绝不可能免除的赋税发愁,一代复一代,没有尽头。

  他们什么都无法改变。

  他们什么都决定不了,因为哪怕只是关乎王莽生死这件事,最终依然攒在第五伦手上。

  唯一能剩下的,只是这次参与“公投”的兵民们,在许多年后,还能给子孙吹牛。

  “想当年,乃翁我,也曾投出一片瓦,决定过皇帝的生死呢!”

  这或许是第五伦做这件事,唯一能给后世埋下的一点种子了,水则覆舟,不再是精英们挂在嘴上的虚言,而变成了一个曾实现过的事实,或许就能鼓励后人,试一试,百年千年后,干出更加大胆的事……

  从思索里回过神后,第五伦看到了满脸踌躇,欲言又止的张鱼。

  “张鱼,汝又在担心何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七月新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