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新书_七月新番【完结】(676)

  在魏军维持秩序下,分散在陈留郡、济阴郡各地屯田的赤眉俘虏陆续分散举行了公投,这一套本就是他们常做的,扔起瓦来也颇为娴熟。

  而最终的结果,与第五伦的预想的也相差不大。

  “五成的赤眉俘虏,选择希望王翁死。”

  第五伦又晓有兴致地向王莽宣布了这个消息:

  “三成的拒绝投瓦,也不知是对本朝有对抗情绪,还是难以抉择。”

  “有趣的是,竟有两成之人,选择让王翁活下来,据绣衣都尉查证,多是在南阳或淮阳与汝打过交道,或在汝主持下,分到了土地田产的。”

  王莽终于抬起头来,他眼神里是什么情绪?释然?高兴?好歹有两成,将近两万的赤眉俘虏,心中对田翁的爱戴与敬意,压过了对王莽的嫌恶痛恨,他在赤眉军中的两年时间,没有白呆啊。

  但第五伦却道:“不过,赤眉既已是俘虏,自然不能与兵民等同,只能算半人,每人半票,这两万人,只相当于一万票……”

  好家伙,直接将王莽票仓砍了一半,让王莽“活下去”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王莽却对第五伦的无耻毫不意外,只冷笑道:“权柄在汝,就算汝将希望予活下去的赤眉投瓦,统统算不得数,予亦不觉惊奇。”

  第五伦反唇讥道:“王翁这就丧气了?我已遣官吏去往魏郡元城,以及刚归附于魏的南阳新都县,主持当地人投瓦,元城是王翁故里,祖坟所在,常年免税。”

  “倒是新都刚遭大乱,百姓流亡散走,一时间难以聚集,而盗寇依然横行,难以公投,只能改由右扶风武功县来投,武功和新都一样,乃是王翁封地,曾名‘新光邑’,白石祥瑞出焉,免税受益更大。”

  “元城、武功的百姓,是否会念着旧恩,想起王翁当年给予的好处,而手下留情呢?”

  王莽却缄默了,换了过去,他肯定有把握,认为这两地之民对自己忠心耿耿。

  但当年第五伦起兵,王莽出奔时,曾想去武功避难,岂料当地却墙倒众人推,简直是忘恩负义。

  至于元城,王莽曾为了保住祖坟,没有同意恢复大河故道的治水方案,关东十几个郡,其实是替元城受了灾,该念一点旧情吧?但魏郡却也是第五伦的大本营,如今已成“北京”所在了,若第五伦想要他死,元城人胆敢忤逆么?

  不知何时,曾笃定“民心在予”的王莽,没自信了,在民间走了一遭后,他才明白,当年自以为对天下好的改制,却如此遭人痛恨,恨屋及乌,他已成了有汉以来,风评最差的皇帝……

  元城、武功尚且如此,人口更多,当初受五均制和改币祸害最深的长安、洛阳又会如何呢?王莽根本就不敢想,越想越绝望——不是怕死,但他也暗暗期盼,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被天下人理解。

  可第五伦却往往将残酷的真实,摆在他面前,让王莽无法沉睡在圣人的迷梦里,这就是他的目的吧?

  于是王莽嘴上继续犟道:“逆臣操弄民意,必置予于死地,死又何妨?反正不论为君还是在野,予都无法使天下重现太平,既如此,只能以身殉道了!”

  第五伦哈哈一笑:“这是孟子的话罢?说得好啊,天下政治清明,就为实现道义而呕心沥血,殉身不惜;天下政治昏暗,就宁肯为坚守道义而献身,绝不苟且。”

  “但王翁,这后边,好像还有一句话。”

  第五伦肃然道:“道义存乎天地之间,绝不会为了迁就某人,而以道殉人。王翁以为道义系于己身,身死则人间道义消亡,也未免也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你!”王莽气得七窍生烟,拍案而起,却被第五伦的气势逼得又坐下了。

  却见第五伦笑道:“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此番西去洛阳、长安,王翁大可好好睁大眼睛看看。说来也怪,这天下离开了王翁,到了我手中后,反而变得更好,更符合道义了!”

  两句话戳破了老头子的自我感动后,第五伦又告诉了还在寻思如何反驳的王莽一个好消息。

  “也不能光顾着公投。”

  “那些经历过莽朝,有话要说的证人,还是要依次到场。”

  说到这,第五伦的语气不再咄咄逼人,舒缓下来道:“这证人,便是刘歆。”

  听到这个名字,王莽一下子就怔住了,第五伦啊第五伦,果然每一脚,都踩在他痛点上!

  “刘歆未随隗嚣及孺子婴入蜀,而是从凉州赶到长安,想来是有话要对我说,又怕等不到,遂拖着病体东行,今已抵达洛阳。”

  “所与交友,必也同志。刘子骏是王翁老友,亦是改制的同志,最后却结仇决裂。这世上,没有人比他更清楚王翁改制的内幕,加上文采非凡,一定能提供详略得当的证词,须得去见一见。”

  “但吾等可得赶快些。”

  第五伦负手,回瞥王莽道:“洛阳传讯说,刘歆抵达后,便一病不起,就快撑不住了。”

  ……

  从去年春后到今年,陇右、河济两场大战,十多万人的部队转战数州,几十万人的民夫转运,基本将存粮吃得七七八八,尤其是中原地区,在赤眉、绿林反复折腾下本就凋敝,昔日富庶的地方竟成了无人区,魏军休想在当地获得补给,全得靠后方运输。

  于是战争的脚步开始变得迟缓,今年上半年,第五伦给诸将诸卿制定的策略,是有条不紊控制兖州、豫州各郡,没到一处,剿灭盗匪和赤眉残部,抓紧屯田恢复生产,向东方青州、东南徐州的进取,恐怕要到秋粮成熟之后了。

  这意味着,将近半年的时间,东方不再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第五伦遂带着亲卫及王莽、樊崇这两个“战利品”启程西去。

  与此同时,徐宣带着数万赤眉残部,已经在魏军追击下,放弃了梁郡睢阳,向东专进到刘邦的故乡丰沛一带,准备与徐州赤眉汇合。

  赤眉军过去一路胜仗,才能让势力如滚雪球般扩大,而今一旦大败,主心骨樊崇被俘,脊梁一下子断了,开始四分五裂。徐宣的部队,竟是越走越少,许多赤眉战士不愿继续做流寇,往往在各县落脚,占山为盗,彻底放弃了理想。

  抵达丰县时,清点人数,竟跑了泰半。

  丰县同样一片凋敝,别说平民百姓,连豪强都不剩几个,打下坞堡后,发现他们竟也瘦弱不堪,拷掠不出粮食,赤眉军只能挖野菜剥树皮维持,食人之事时有发生,根本管不住。

  眼看战士们东倒西歪,已经完全没了昔日的精神气,徐宣大急,若第五伦遣骑兵追赶至此,千骑破万人!

  好在于此休整时,派往东方的信使回报了一个大好消息!

  “前几日,三公逢安与吴王刘秀战于彭城,赤眉大胜,追敌百里!”

  此事让徐宣颇为振奋,三公逢安不愧是赤眉军中,打仗能耐仅次于樊崇的人,若真如此,赤眉残部就还能在两淮站稳脚跟,稻米饭虽然不合他们胃口,但总比相食殆尽强一百倍啊!

  这还不算,等徐宣好不容易说服众人,向东抵达沛县时,还听到了更加夸张的传言。

  “据说,连刘秀本人,都已被逢公斩了!”

  第523章 创业未半

  来自东南的好消息,无疑是给处于崩溃边缘的赤眉残部打了一剂强心针,徐宣顿时精神起来。

  “刘秀好歹是昆阳大战的名将,若真被赤眉所斩,必然震撼徐扬。刘秀起兵亦才两三年,没了他,部下必然四分五裂,而赤眉便可趁势南下两淮。两淮富庶,尤其是淮南诸郡,民众二三百万,物产丰饶,没有遭遇大的祸乱,足以养十万赤眉,待收拢残部,再与第五伦抗衡几年。”

  徐宣将赤眉当成自己的事业,定陶的屠杀堵死了赤眉与魏和谈的路,那他就只能自己想办法。

  然而,等徐宣带着一众残卒南下抵达离彭城不过百里的留县时,却在这遇上了一大批从南方溃败而来的赤眉军,从一位衬三老口中,得知彭城战事,发生了极大的反转!

  “吾等上当了,汉军乃是诈败,逢公追抵泗水时,遭刘秀反击,遂大败,而又有一支汉军从东海郡绕后,堵吾等后路,逢公战死于军中,我好不容易逃出,其他人多被擒获。”

  徐宣大惊:“不是说,刘秀也被斩了么?”

  “误传,明明是只在追击时斩了个叫刘终的汉军列侯,众人一听姓刘,一传十十传百,便说成杀了刘秀。”

  三老说完就唉声叹息,而徐宣则怔在原地。

  这只意味着一件事。

  赤眉军,已经无路可走了!

  ……

  此时的彭城,亦是一片惨烈,尸骸遍地,乌鸦吃得飞都飞不动。

  先是去年冬天,汉军坚壁清野,而赤眉军围城三月,两波下来,周边方圆百里内的居民都被抢掠殆尽,能跑的都跑光了,跑不了的只能相食而活。

  开春后,刘秀带着汉军主力又抵达彭城,与赤眉连番大战,尽管汉军食淮南、江东稻米,与饥肠辘辘的赤眉角抵,但亦赢得不轻松。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七月新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