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新书_七月新番【完结】(707)

  直到家监三步并作两步跑过来,努力压低声音道:“陛下亲临”时,万脩才一惊,就要下榻,却扭到痛处,顿时满脸痛苦。

  “君游勿要动作。”

  第五伦也不把自己当外人,免了万脩妻子的行礼,走到万脩病榻前,制止他下来,且用手抚着万脩伤处,打趣道:“卿乃我朝腰胆,这腰可要护好了。”

  万脩惭愧,在榻上拱手:“天下纷争,臣却因小伤耽误国事,有罪。”

  “卿虎争凉州,祁山堡一战,让我军占据上游之利,扼住蜀人咽喉,居功至伟矣。”

  第五伦看向万脩手边的卷轴:“在看何书?”

  拾起来一看,却是一篇扬雄作的《赵充国颂》,第五伦顿时知道,万脩的心,还在战场上呢。

  以万脩的身体,三年五载是不能再战了,但坐镇中枢,以备咨询倒也不错,第五伦遂叹息道:“今日来甲第,一来看看卿的伤势,二来,则是有凉州之事要询问于卿。”

  “臣定知无不言!”

  第五伦在室内踱步,又回到万脩身边,低声道:“也不瞒卿,先前召君游回朝,本以为吴汉、第八矫二人足以管好凉州。”

  “然第八矫,文臣也,虽有张骞之勇,可惜昧于军务,在河西四郡,竟被匈奴右部数次进犯,几乎不能支持。”

  “而陇地也不好,予先前赐《赵充国颂》,又拜后将军,原本是望吴汉能学赵老将军,对羌人恩威并施,专心于屯田。”

  出于对万脩的信任,第五伦也不隐藏情绪,感慨道:“君游走后,吴汉总领陇地军务,予发去诏令,要他分清敌我,联络西羌诸部,共击先零一家。可吴汉倒好,学谁不好,偏偏学了李广!”

  “其对河湟羌部不辨良莠,一味出兵劫杀,夺粮食牲畜,惹得西羌各部解仇会盟,愿与先零王共叛,连陇西、天水等地的东羌、氐人,亦不满吴汉动辄征召苦役,频频妄动。”

  第五伦压抑着愤怒:“再如此反复,凉州恐有大乱!予如何实行‘得陇望蜀’之策?”

  第545章 你把握不住

  第五伦问万脩对吴汉的看法,万脩便老实说了。

  “吴子颜性格好强,每次出征,诸将见阵不利,有的便惶恐畏惧,失去斗志。唯独吴汉意气如常,足以激励三军。”

  谈完优点,万脩又道:“但吴汉为人有三好,好战、好胜、好杀。”

  “闻战则状若疯狗;为求胜不惜一切;战罢故意纵容士卒杀戮劫掠。此皆吴汉之弊也。”

  “君游所言甚是。”第五伦颔首:“去年冬天,陇右战事陷入僵局,而东方赤眉作乱,予未能等到汝等得全功,便匆匆东返,后来忙于筹划河济大战,忽略了凉州。君游也因病返回,再无人能压制吴汉,这才半载,陇右便隐隐有大乱之相。”

  “如此可见,吴汉可为利刃,所向披靡,唯独不可镇守一方。”

  也不能完全怪吴汉,陇地情况太复杂了,新占之地、汉羌冲突、外国势力,混杂在一起,这里面水很深,吴汉他只是一个军人,把握不住啊。

  吴汉是好刀,第五伦曾用他斩断陇坂,如今,是时候将这刀子,收回来了!

  “看来,予还是要亡羊补牢,为凉州寻找一位合适之将。”

  话音刚落,万脩便请缨道:“臣歇息数月后,今已大愈,愿为陛下分忧!”

  这却不是第五伦今日特地来访的目的,看着在榻上动弹不得的万脩,摇头道:“卿不可再劳碌奔波,御医说了,半年内,绝不可再乘鞍马。更何况,卿亦有重任!”

  第五伦站起身来道:“予已决定,将洛阳升为中京,秋末时,予便要东行,就近主持明岁出兵青州!”

  万脩听明白了:“陛下要常住洛阳?”

  第五伦道:“然也,既然定国策为先东后西,明年起,数载之内,战事集中于关东,在洛阳更方便些。”

  “但西京亦需留人,岑彭已镇于南方,这扈卫关中之人,当然是卫将军了!”

  此事需要威望资历足够大的老将,但又不必东奔西跑,可以躺在长安,最是适合万脩。

  但万脩却不喜反忧,第五伦还在长安,凉州就这幅鸟样,往后距离更远,那还了得?

  第五伦也有这担心啊,叹息道:“第八矫虽为凉州刺史,但能管好河西四郡便不错,予当用一位文武双全的封疆大吏,置换吴汉。”

  他目光看向万脩:“卿可有其他人选推荐?”

  既然皇帝“虚心求问”,万脩便不假思索,道出了一个人名来。

  “窦周公可担此任!”

  万脩道:“臣听闻,窦融高祖父曾为张掖太守,从祖父曾为护羌校尉,从弟如今为武威太守。如此,窦融累世在河西,知其土俗。”

  “而窦融文武双全,性情稳重,与吴汉截然不同,若能镇守凉州,足以抚结雄杰,怀辑羌众。”

  岂料第五伦却摇头,直接拒绝了这个提议:“窦融性格温和,文韬有余,恐怕难以镇住吴汉麾下的骄兵悍将。”

  这只是原因之一,第五伦另有考虑,倒不是担心窦融在凉州成了新的军阀,虽然老周公当初心心念念要去河西,可那皆是昨日云烟,如今遣他西去,窦融只怕还觉得委屈呢!

  “周公另有他任。”第五伦用这句话搪塞过去,却仍没有明说,非要逼着万脩推荐那个人才罢休。

  这下万脩犯难了,思来想去,他只好道:

  “陛下,适合镇戍凉州者,还有一人!”

  ……

  武德二年九月份的洛阳,洋溢着欢喜的气氛,当地儒生、大贾,忽然开始对魏皇赞不绝口起来。

  “陪都之设,始于周武王时。周人本为西土之国,东征成功后,周之王都丰、镐,远在关中,于东方确有鞭长莫及之忧。故而武王欲定陪都于伊、洛,定天保,依天室,只可惜天不假年。后成王接位,使周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遂有洛阳。”

  “由此可见,洛阳最初时便是陪都!左据成皋,右阻渑池,前向嵩高,后介大河,建荥阳,扶河东,南北千里以为关,而近敖仓之粮,此形胜之地也!”

  “惜哉汉高弃洛阳而西,如此秦汉皆无陪都,新莽虽欲迁都洛阳,然而无果而终。”

  “直到今日,魏皇陛下设五京制,合乎古圣真意也!”

  能让洛阳人这么夸的,还是因为第五伦终于决定,将洛阳升级为中京。

  此举极大满足了洛阳吏民的历史自豪感,毕竟要论城郭规模,人口数量,洛阳都不比长安差,商贸繁荣、文化传统甚至还更强些,唯独在政治地位上,自东周灭亡后,一直被长安压一头。长安洛阳仿佛双城记,两地士人暗地里是有竞争比较的。

  最让洛阳人不忿的是,第五伦设置五京制,最先成为陪都的,居然不是洛阳,而是北方的邺城!

  这下洛阳人可不干了,放到四百年前,洛阳已经是成周大邑,邺城还是一片荒地,干着嫁女于河伯的荒唐勾当呢!可谁让人家是第五伦的龙兴之地,王朝国号亦与之相关呢?

  但既然是五京,剩下的三个名额里,洛阳怎么也能占一个吧?

  这可不止是面子上的事情,这还意味着一套陪都官府班子,肯定会创造大批空缺职位,意味着洛阳凋敝的商业,有了一大批朝廷订单。

  还意味着往后可以借陪都之名,截留大量关东赋税在洛阳,而不必统统输送给长安。

  于是数年以来,洛阳的官、商,只要在朝中有点关系人脉的,无不频繁游说朝臣,希望能早点定策。刘邦是一度以洛阳为都的,自高帝迄于王莽,洛阳南、北宫、武库皆未尝废,只要第五伦愿意,直接住进来就行。

  如今终于如愿以偿,洛阳人岂能不快意欣喜?

  他们甚至还产生了一种说法:“诗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中国者京师首善之地也,洛阳本就是天下之中,如今更被天子定洛阳为中京,这岂不是说,洛阳,实乃三京之首!”

  伴随着这浮想联翩,洛阳人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介陪都,而是要试着挑战一下长安的地位了。

  与洛阳人的兴奋相反,朝中的关西人,尤其是在朝堂占据了优势数量、权力的五陵人士,却在这些风言风语中忧心忡忡。

  这不,第五伦还在前往洛阳的半途上,随驾的尚书郎杜笃,就进献了一篇笔迹未干的大作。

  “《论都赋》?”

  “臣闻知而复知,是为重知。臣所欲言,陛下已知,故略其梗概,不敢具陈。”

  第五伦看了眼伏在面前,一副直言进谏,随时愿意凛然就义的杜笃,笑着读了下去。

  “客以利器不可久虚,而国家亦不忘乎西都,何必去洛邑之渟瀯与?”

  这篇大赋很长,内容无非是讲述了秦汉定都于西的历史,描绘了长安的险要地势,顺便鄙夷了洛阳所谓的“山河之胜”不过是方圆二百里的小打小闹,如何与八百里秦川相提并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七月新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