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新书_七月新番【完结】(814)

  所以在第五伦心中,蛮夷只可武折,面对匈奴复兴,办法依然只能是打!打到匈奴单于再不敢自认为“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原皇帝谈话”为止!

  “这一仗,便是要让天下放弃幻想,准备好与北方匈奴,长期斗争。”

  但第五伦只说了总的战略,他那“上策”细节如何操作,依然没直接说出,只在努力弥合景丹、万脩的争议,对二人道:“眼下最紧要者,仍是如何救河西官吏,以及三十万军民,此乃急患,孙卿也无异议罢?”

  景丹的意见主要是关于日后河西的弃、守问题,那片土地上的人,却是必须要救的,垂首应诺。

  第五伦遂问万脩:“君游替予镇守关中两年了,日夜训练新卒,予知道陇右方宁,西边还要面对羌胡,不论是荆襄一战,还是两淮之役,都未令关中输送兵员,如今西北有事,关中能征召多少生力军?”

  这是万脩本职工作,禀报道:“关中户籍统计较好,尤其是三辅各县青壮登记基本属实,农闲时能参与县中训练,一年两次。如今统筹各郡在册郡兵,足有三万之众,参加过至少一次训练者,五万人。”

  第五伦拍了板:“夏收已毕,秋收前没有大的农活,抽调两万郡兵,外加三万新卒出来。”

  言罢又看向景丹:“君游掌武事,而孙卿管钱粮,且与大司农任光商议,看看能筹出多少粮食来?”

  “不必问大司农,臣现在就能告诉陛下,五万兵卒远征河西的粮秣,万万凑不出来!”

  景丹直接给第五伦跪下,官帽再度取下捧在胸前,一副要粮没有,要命一条的架势,嘴里哭诉道:“此去河西,就算以最近的武威来算,路途将近两千里之遥!道路崎岖,夏日阴晴不定,还要翻越陇坂、乌鞘岭,最快也恐怕两月方能抵达。”

  “人月食一石半,五万人远征,就得五万人运粮,光是路上用粮,就将多达三十万石!加上骡马所需,倾覆损耗,最终将至五十万石。”

  这还只能保证大军抵达河西,再加上后续投入,这是要朝百万石级别狂飙的节奏啊!

  若攒几年家底打这样一仗也就罢了,问题是自第五伦称王后,简直是无岁不战,远的就不提了,去年的荆襄之役,用兵五万+,耗粮百万,淮北一战就更夸张了,十万+的兵力,关东存粮两百万石,半年间用了个精光,好歹撑到小麦成熟,缓了一波。

  财政本已捉襟见肘,这要再在西北砸进去百万石,就算秋收颇丰,明年也要难过喽。

  第五伦知道景丹的难处,但还是道:“明年缺粮之事,予会再想想法子,只要府库有的,且先用着。再者,最终用粮,不至于如此之多。”

  不至于?景丹急了,难道皇帝还怀疑他算错了?

  第五伦却摇头:“谁说这五万援军,要去的是河西!?”

  ……

  关中渭北五陵: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皆是汉朝时诞生的新城市,早已驰名在外,但在这五座城市内部,究竟谁是老大,却一直有争议。

  要按年代算的话,汉高祖的陵邑长陵当居第一,可若以规模论,茂陵身为关中第二大城市,不算外地商贾官吏的话,户口超过长安,也可以拼一拼。茂陵城内道路纵横交错,道路为“三横七纵”,将整个县城划分为三十多个里闾。最宽敞的主干道笔直壮阔,能容四五辆马车并行,高冠华盖,往来如云,其世家则好文礼,富人则商贾为利,豪杰则游侠通奸,好不热闹。

  你长陵年代虽久,但没落了啊!

  不过,自从汉、新易代,大魏肇造后,这个问题不再有争议。作为第五伦老家的长陵,以“帝乡”霸占了五陵首席,富庶繁荣的茂陵只能骂骂咧咧地退居老二,羡慕邻居命好。

  不过茂陵人却并不心服,里坊酒肆的闲人喝醉后,甚至会小声嘀咕道:“长陵出了个皇帝,我茂陵,也出了个皇帝啊!”

  然后他就会被同案之人连忙堵住嘴,茂陵的那“皇帝”,是白帝公孙述。

  但就算将公孙述除名,茂陵也算的上地灵人杰,不信且看城内最壮观的景致:三将里。

  这名是新取的,因为小小一个里,居然出了魏国三位大将:骠骑大将军马援、车骑大将军耿弇、前将军万脩。

  三家门第,自是马氏最高,毕竟是后族,第五伦亲赐阀阅,与之只隔着一条巷子的耿家虽子孙繁多,却格外低调,毕竟这是家主、魏国太傅耿况的一贯风格。

  耿况实际年龄只有五十多,但听他讲话,只以为是七八十老叟了。

  这位太傅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持着《老子五千言》自我反省:“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家业枯荣有时,家族兴衰无限。审思慎行、知止留余,方是传家之道,我耿氏得陛下荣宠,老朽愧为三老,吾子身为车骑大将军,每年得享食禄赏赐无数,该知足了。”

  不愧是年轻时候学过道家的,耿况不恋权势,第五伦收取河北后,他便急流勇退,死活不愿意担任任何实职,只享受“太傅”的荣誉名号,准备颐养天年了。

  不仅如此要求自己,耿况还时常劝说回乡休养的长子耿弇:“汝性情倨傲,如今年才二十六,比陛下还年轻,在武将中,已仅次于马文渊,莫要再争了,就借口伤病,学学景孙卿,多留京师休养,离功勋远一些!”

  耿弇烦不胜烦,但他为人孝顺,也不好像在军中骂人一般,反呛老爹,只能默然应之,平素就斜靠在树荫下,读着第五伦亲自整理的练兵实录,反思自己上次在淮北的不足之处。

  但三五天还好,耿弇休养旬月后,就越来越不耐烦,家中生活太过无聊,梦中甚至常回到征战时的金戈铁马,那些与敌人拼武力智慧的时光,才让他感觉自己活着!

  第五伦对他的形容:贪如狼,贪的是功勋,高名,果然没错。

  耿弇难熬的日子,在武德四年七月中时,戛然而止了!

  就在这炎热的一天,耿弇看着快翻烂的兵书,听着刺耳的蝉鸣烦躁不已时,外头却忽然一阵骚动,不多时,有人踱步进入院中,站在月门里负手笑看耿弇。

  “伯昭,伤可痊愈?”

  第634章 要多想

  在茂陵城南送走了第五伦后,耿弇才重新直起身子,看了一眼与自己一同来恭送皇帝大驾的父亲,艰难地开了口……

  “父亲,儿……”

  耿况却摆摆手:“外头风尘大,老夫可受不了,回家说罢。”

  等进了耿家宅第,耿况让其余人统统出去,只留父子二人独处厅堂。耿弇这才说道:“并非是儿不听父亲所劝,要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只是君命难违,儿又要替陛下出征了。”

  说这话时,他是三分故作无奈,其实心里则是七分得意:如何,老耿头,既然是皇帝亲自来召,若抗命就是不忠,这可不能怪我不孝!

  然而他这份小心机,都看在老耿眼中,耿况顿时笑道:“小儿曹,汝以为,老夫会劝你婉拒此事?”

  “难道不是?”耿弇回家休养这段时间,已经被耿况天天念叨的“审思慎行、知止留余”给弄麻木了,只觉得耿况当真变得胆小而怕事。

  然而耿况却摇头:“古人言,知子莫若父,但做儿子的,却不一定能了解父亲。”

  “换了平素,我自然会多劝汝谨慎行事,勿要一个人占了所有功勋,最后赏无可赏,导致君臣生隙,但今日不同,陛下竟直接登门!与汝闭阖密谈整整一个时辰,这说明事急,很急!”

  确实急啊,因为距离颇远,河西、金城的战事关中普通人还不知晓,耿弇这才知道河西四郡已危如累卵,而马援的陇右驻军,一边要提防公孙述、隗嚣北上,另一边只能尽力守住令居塞,挡住西羌与匈奴合流。

  西北急需支援,第五伦已令万脩、景丹筹备兵粮,万君游在关中这两年也算居安思危,就是为这天做准备,旬月之内,集结五万大军没问题,但唯独缺少一位能够统领士卒,并熟悉西北战事的大将!

  第五伦需要留着万脩提防巴蜀公孙述,而思来想去,最适合的,自然就是居家休养的耿伯昭了!

  很快,边境的战事就将不是秘密,耿弇对父亲一解释,老耿况也在幽州边塞干过半辈子,顿时明白原委了。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啊……汝确实该去。”

  耿况微微颔首,在儿子离家前,对他进行最后的嘱托:“陛下登门时,汝可知我想到了何时?”

  “想到了两位战国名将,白起与王翦!”

  这两位自然是所有将军的偶像和标杆,皆是战功赫赫,几无不胜,虽然他们没有兵法传世,但耿弇有幸读过严尤所作的《三将叙》,里面除了乐毅外,就是白起王翦,这是汉、新以来公认的战国三大名将。

  然而耿况要说的,却不是二人的功,而是他们面对相似境地时,做出的不同抉择!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七月新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