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唐人的餐桌_孑与2【完结】(313)

  难道你就没有考虑到,你已经如此努力了,为何还有吐蕃使者团在你的辖地被灭门?

  把事情往细处做,做之前多想想,多衡量,莫要为奸人所利用……”

  一片硕果累累的棉田,一个循循善诱的皇帝,一个洗耳恭听的县令,一头打着呼噜的巨熊,在刘仁轨眼中,就是一副绝美的画卷。

  土地肥沃,皇帝英明,臣子聪明,巨熊憨厚,这一幕本该是盛世才有的图画。

  不知不觉,刘仁轨竟然泪流满面,哽咽的不能自已。

  云初看到刘仁轨被皇帝的行为感动的泪流满面,他知道眼前这种机会对一个想要往上爬的臣子来说,可谓百年难得一遇。

  假如他不是皇帝口中的魑魅魍魉,还对皇帝用了鬼蜮伎俩的话,他一定会感动的涕泪横流。

  最糟糕的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皇帝今天居然会展现出难得一见的温情,否则,他一定会在袖子上涂抹姜汁。

  好在只要屏住气息,长时间的不呼吸,他的脸色就会变得发白,眼眶就会变得发红,最后,眼睛也会因为充血变红。

  所以,他虽然没有像刘仁轨那样哭出来,却也让皇帝认为他的心灵遭受了极大的震撼,只是因为出身武将,轻易不会落泪而已。

  李治说的兴起,站在棉田里,指着眼前不算多的棉花笑道:“等这些棉花丰收了,变成了将士们身上的寒衣,朕,就决定与高句丽争锋,一血历朝历代的耻辱。

  并,迎接当年浪死辽东的中原百姓骸骨还乡,并且,朕要在高句丽的京城,修建一座从未有过的巨大京观。

  史书留名,千古华章烁烁,光耀千秋。

  刘卿,云卿,这才是我们君臣要实现的目的,不是在这长安城里干一些蝇营狗苟的小事能比拟的。”

  刘仁轨,云初立刻躬身道:“唯陛下之命是从,虽死无憾。”

  李治欣慰的点点头,又对两人道:“太宗当年曾经在太极宫教授朕一首歌,至今思来,历历在目,今日诵来与二位爱卿共勉。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太宗皇帝当年吟诵这首反诗的时候,忍不住泪如雨下,痛不欲生。

  因为他实在是不明白,就算是隋炀帝不仁,那些人为何惧怕高句丽人如虎,宁愿与官军拼一个你死我活,也不愿意平灭高句丽。

  太宗皇帝还告诉朕,即便再困难,也要毁掉高句丽的宗庙,屠尽高句丽之勋贵,遣散高句丽之民,唯有如此,我大唐才能傲视群伦之下,再无敌手。

  为此,太宗皇帝即便是在暮年,依旧要亲自统军征讨高句丽。

  谁知,天不从人愿,辽东苦寒,九月便大雪纷飞,太宗皇帝功半而返,临终时依旧拉着朕的手,念念不忘的依旧是该死的高句丽!”

  刘仁轨躬身道:“陛下若是起兵讨伐高句丽,微臣愿为陛下前驱。”

  李治欣慰的点点头,又看向云初。

  云初躬身道:“我大唐将星璀璨,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微臣愿意守在后方,为大军提供粮草,物资,必不让我朝大军因缺粮少衣,而再次无功而返。”

  对于李治所说的这些,云初并不认为这是李治的政治手段,而是今天看到棉花即将丰收,忍不住逸兴思飞。

  灭掉高句丽,李治就能完成一桩太宗皇帝都未曾完成的伟业。

  灭掉高句丽,李治就能大权独揽,让整个大唐,随着他的意志前进。

  在灭掉高句丽这一点上,云初觉得自己的心与李治,刘仁轨一般无二。

  目送李治的车驾回城,刘仁轨瞅瞅云初道:“身为战将出声,你真的不打算走一遭高句丽吗?”

  云初笑着摇摇头道:“人人都想去高句丽,若是人人都去了高句丽,谁来供应你们这些人的衣食呢?”

  刘仁轨高声笑道:“此生不入高句丽,枉为人臣!”

  云初也很高兴,这一次入高句丽,与隋炀帝,太宗皇帝入高句丽有很大的不同,有火药可以开山劈石,有棉衣可以御寒,可以说,已经补齐了大唐军队征伐高句丽的最后两块短板。

  就假如李治真的恒心不改话,一定比他在史书上记录的干的还要精彩一百倍。

  第一百五十七章 云初奏对

  棉花这个东西只要棉桃开始绽放,那么,每日都会有棉桃绽放,直至棉桃开尽。

  两万六千亩的棉田进入了收获季节,这就导致长安,万年两县一下子变得忙碌起来。

  两县的官员,吏员都清楚,今年只要把棉花事情处理好,那么,两县就再无大事,因此,人人奋勇,个个争先,一时间,长安城中到处都是晾晒的棉花,几乎让长安城变成了白地。

  于是,有诗人曰:金秋玉立喜田丰,一片冰心自暖融。

  莫道花开如雪海,人间有我免寒穷。

  又有诗人曰:银光点染兆年丰,万顷星摇似雪融。素裹群芳谁竞暖,轻身入被万事隆。

  因为棉花是云初种的满世界都是,所以,他不好作一首跟棉花有关的诗来吹捧自己。

  这让长安人都觉得遗憾之余,又钦佩大唐著名诗人云初的高风亮节。

  就连李治都对云初这一番低调行为表示满意,觉得那一日在棉田跟云初说的话,这个二百五还算是听进去了。

  其实,只有云初自己清楚,满大唐的诗人里面,就没有写过任何一首跟棉花有关的诗。

  李白没有,杜甫没有,王维没有,孟浩然、皇甫冉、王昌龄、贺知章、王之涣、李颀、崔颢、顾况、元稹、刘长卿、岑参、邱为、高适这些人都没有作过任何跟棉花有关的诗。

  没有这些人的才学来打底,你让他如何作出一首好的棉花诗来呢?

  自己作?开什么玩笑,信不信温柔看过云初自己作的诗能笑得脱肛?

  所以,这个时候必须低调,且必须将低调进行到底。

  自从棉花收获之后,刘仁轨的工作重心就从长安县转向给事中这个职位了。

  所以,关于棉纺织作坊的事情只能由云初来代行。

  云初很不愿意参与到军品供应中来,因为这事做好了,就是大功劳,可是呢,事情做不好,又是泼天大罪过。

  而军中的人最是难缠,如果打了胜仗,你就算是供应黑心棉给他们也是大功一件。

  如果他们把仗打败了,就算你把最好的棉花,最好的寒衣给他们配备上,他们也会从你的冬装上少了一枚扣子的事情,把战败的罪责推给你。

  而大唐朝廷,对于前线的将士最是宽容,在战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怪罪他们的,只会认同前方将士们的看法。

  就是因为你后勤供应的时候,在将士们的寒衣上少缝了一只扣子,才导致兵败的。

  然后,后勤的官员被砍头,被罢官,被降职,甚至连累全家的事情也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想想都觉得害怕,遥想东汉末年,曹操军中缺粮,军卒吃不饱饭,人心不稳,曹操麾下的粮草官死的多惨啊……曹操一句‘借你人头以安军心’就真的把粮草官的人头借走了,之后,再没有还回来。

  而大唐的这些名将,宿将们,跟曹操基本上是一路货色,从李绩开始一路下来,都喜欢借东西,而且都是借完不还的那种人。

  比借更可怕的是抢,棉花里面的棉籽都没有剥除干净呢,长安十六卫的副将们就已经来了十一个。

  另外五个副将之所以没有来,是因为来的是大将军。

  棉纺工坊本来已经被定位为军事单位,闲杂人等一旦靠近就会被砍头,不看别的只看守门的身着皮甲的军卒,普通百姓看了你害怕,绕的远远的。

  可是,面对十六卫的大将军跟副将们,他们只有挨马鞭的份。

  兵部侍郎的爱子杨英,是一个嘴甜,惯会见风使舵的好手,当云初看到他脸上有鞭子抽过的痕迹,还不止一条,还跌跌撞撞的往他在棉纺工坊的公廨里跑。

  云初第一时间就打开后窗,再纵身跳上高墙,从后墙位置上跳墙逃跑。

  李治最近精神很好,因为经常要带着巨熊溜达,所以也被太阳晒的有些黑了。

  人虽然黑了,但是,精神却是难得的好,所以,看起各地的奏疏的速度就很快,仅仅一个上午,就已经处理了大部分积压的奏疏。

  午膳端上来的时候,李治的两只手都不曾安静下来,右手拿着筷子喂自己,左手时不时地拿起餐桌上成块的肉食,在清水里涮一涮,再喂给巨熊吃,因为听兽医说,巨熊吃多了盐会掉毛。

  以前的时候,李治每一餐都会剩下很多的饭食,现在不会了,每一次都能把端上来的饭菜吃的干干净净。

  宦官伺候李治洗漱,宫人给巨熊擦拭爪子跟嘴巴。

  就这这个时候,黄门禀报说,万年县县令云初叩阙。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孑与2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