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仿佛,他们这些人都死完了,这位官家也不会多在意。哪怕发生一些大的事情,事关社稷的,这位官家也能坐观风云变幻。
这种感觉很古怪,说不清道不明,但一些敏感的人,确确实实感觉到了。
如果这些人将感觉告诉赵煦,赵煦一定会悚然惊觉。
现在,赵煦说了这么多,再看着朝臣们的神色,这些人有的表现刻意,有的漠然,更多的是没有变化,如同赵煦这些话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赵煦没有再多说,先礼后兵,他的刀已经磨的足够快,看向苏颂道:“政事堂颁布变法政令吧。”
苏颂没有拄拐,抬起手,道:“臣遵旨。”
苏颂说完,拿出一道奏本,转过身,冲着群臣道:“元祐八年,政事堂,第一号令:复起熙宁之法。”
群臣君臣举起板笏,微微躬身,静静听着。
“国朝积弊,厄需变革,政事堂汇六部,总领十六法,三十八条,禀于陛下,得允准,现颁布如下:”
“第一,方田均税法。清丈全国田亩,普查全国人口,每五年一次查人口,十年一次丈田。”
“第二,农田水利法。以工部为主导,地方官府配合,对全国的水利灌溉进行整顿,修缮,暂定期五年。”
“第三,市易法。户部将制定详细商业法则,在各府州县设立机构,对贸易进行统筹管理,并且对物价,商品流通,不法行为进行管制,疏通等。”
“第四,考铨法。吏部将制定新的考铨法,对全国官员进行从严整顿与管理,迁调,升贬,功过,政绩等进行监察。”
“第五,大宋律。三法司已经对我大宋律法,礼法进行严密的修订,根本目的是打造一个平等的司法。不阿贵,不欺民。”
“第六,取士法。朝廷重申,不会废除科举。同时,朝廷将鼓励,也会带头在全国建立书院,广招生员,为我大宋培养人才。”
“第七,赋税法。朝廷将对我大宋现行的税则进行修订,进行大规模的减税,对收取税赋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整。”
“第八,强兵法。枢密院会同兵部,将对全国军队进行整顿,改革,以锻造一支强大的军队,回击一切敌犯!”
“第九,军器监法……”
“第十,裁兵法……”
……
尽管只是纲目性的,苏颂哪怕是照本宣科也用了一炷香时间。
苏颂说完,抬手向赵煦。
赵煦微微点头,脸角微微鼓动,沉声道:“朕再强调五点。第一,新法将实事求是,以实际的具体情况为根本,不会脱节,不是空想。第二,新法不是敛财,不是劫贫救富,根本目的,是强国富民,摆脱眼前的积贫积弱弊端。第三,新法不追求速度,不求大求全,不会立即全面复起熙宁之法,而是以开封府为试点,总结经验教训。第四,朕要求朝廷团结一致,上下一心。上面的政策与下面的执行要相合,不得借新法谋私利。第五,要加强对官吏的监察,不能用的人坚决不用,可不用的人坚决不用,要保持官吏队伍的纯洁性,正当性,威严性!”
第两百六十六章 最重要的
赵煦说的这些,其实就是熙宁变法的经验教训。
熙宁变法之所以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旧党’的顽固阻挠,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去克服。
章惇,蔡卞最为感同身受,听着就齐齐抬手,沉声说道:“臣等领旨。”
群臣连忙紧跟着,心思却难以说得清楚。
苏颂,韩宗道举着板笏,面无表情,眼神却深为忧色。
他们的心态应该最为复杂的,赵煦要求他们‘团结一致’,哪怕朝廷被强行按到了一起,实际上反对声依旧非常的大,尤其是在地方上,盘根错节,是朝廷里这些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人物难以了解清楚的。
苏颂等人心底,其实是忧心忡忡的,但上面的官家坚决要变法,他们除了守着,尽可能稳住局势外,其他的根本做不了什么。
赵煦坐在椅子上,看着群臣,越发觉得难受,头有些疼,思维受限,无法冷静的思考太多,不动声色的瞥了眼陈皮。
陈皮很担心赵煦,当即会意,转向朝臣,尖声道:“奏事。”
原本的计划都被打乱了,但朝臣们,尤其是几位相公没有任何慌乱。
苏颂侧头,看了眼章惇与蔡卞等人。
蔡卞当即出列,抬起手向赵煦,沉声道:“启禀陛下,字熙宁以来,因为变法一事,党争横亘朝廷内外,对于朝臣肆意攻讦,污蔑,诋毁。以至于熙宁以来二十余年,朝野尽是奸佞,权臣,贼子,贪官污吏……臣请陛下下旨,为忠直之士正名。”
蔡卞说的‘忠直之士’,第一个指的自然就是王安石。
赵煦微微点头,环顾朝臣,道:“王安石拜相至今二十多年,党争酷烈,无孔不入,却从未有任何罪行被揭露,可见品行与操守。传旨,王相公配享神宗庙,以彰其为国为民之功德。”
朝堂上,当即有人变色,想要出列反对,却被身旁的人悄悄阻止。
身旁的人悄悄摇头,他有些不甘心,想继续出列。这时,苏颂,韩宗道面无表情转身,目光严厉的扫过来。
王安石配享神宗庙这件事,赵煦早有提及,苏颂等人是知道的。他们不会允许有人在这个时候刺激赵煦,刺激‘新党’。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