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理寺的规划中,是要公开审讯,并且邀请了江南西路内外诸多名望之士陪审。巡抚衙门也曾下令,要求诸多大小官员,‘择机陪审’。
宗泽皱眉,想了又想,道:“我们还是不去了,免得给人添话柄。”
周文台道:“下官也这么认为。”
宗泽缓了一会儿,道:“虽然有些过于急迫,但对于各县的知县,也要开始调配了。”
之前,宗泽等人出于谨慎,只是对府一级官员进行了更换,现在,他们认为,县一级,也刻不容缓了。
周文台也知道各新任知府遇到的困境,思索着道:“巡抚,是否太过着急了?”
这才隔了几天,又要换,太过急切,将会适得其反!
宗泽自然知道这个道理,道:“没时间等了,有问题处理问题,人有问题,就处理人。”
周文台与蔡卞一样,是循序渐进的人,不喜欢过于激烈与冒险。
但见宗泽坚持,他也只能默认。
这时,陈榥从外面进来,“仲联,你去一趟南昌县。”
仲联,陈榥的字。
陈榥现在干的就是跑腿的活,没有异议的道:“好。”
宗泽又嘱咐道:“不要说话,不要参与,最好也不要露面,将发生的事情详细记下。”
陈榥抬手,道:“下官领命。”
宗泽又喝了口茶,道:“过几天,我得去兵营,然后去一趟抚州府,给葛临嘉他们站站台。”
周文台都能理解,道:“下官会看好洪州府。”
宗泽嗯了一声,对周文台的能力还是很信任的。
他们在说着的时候,南昌县各处也是忙碌不休。
在县城外,傍河的一处空地。
沈括抱着手,满意的笑着道:“我仔细丈量过了,这里很合适。与县城不远不近,既不喧嚣也不偏僻,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王之易站在他边上,也对这个地方感到高兴,道:“我想好了,除了讲学、宿舍、食堂之地外,我还有建一个藏书楼,一定要大,书一定要多。我已经给诸多老友写信了。即便他们的原本不愿意借出,也希望能抄录一份来……”
沈括笑着,道:“这个藏书楼,不能藏,要公开,不止是我太学的学生,所有人都可进,都可看,都可抄录,我们提供纸笔!”
王之易见沈括颇有豪情,也跟着笑道:“什么时候动工?”
第六百二十八章 时间
沈括背起手,道:“选好地址,就交给工部,我与陈侍郎之前说过。他说我们地址选好了,会优先给我们建。先简易的建,其他的慢慢减,争取三月底能用。”
王之易默默算着时间,道:“这样一来,就错过了科举时间,另外,招生也是个问题。”
今年的恩科虽然推迟了,但就在二月内,算算时间,不过还有十多天的时间。
沈括仔细想了想,道:“我原本的想法,是南北分开,南方入南太学,北方入太学,但这样太过分明,容易形成对立,被大相公否了。暂且来说,先从各府学选拔一些生员过来,日后慢慢完善录取条件。今年的科举是赶不上了,争取以后的科举,能有一部分在南太学举行。”
王之易道:“南太学伊始,诸多繁杂,还得一步步来。”
沈括忽然转头看向他,道:“有几句话,我要再嘱咐你一遍。”
王之易一怔,道:“什么话?”
“国子监以下,不管是太学还是南太学,第一:不赦朝政、不与党争,院墙之内,首重学风!”沈括沉色道。
王之易懂了,点头道:“我明白。”
现在整个大宋都好像卷入了党争之中,朝野立场分明,斗争是无边无际。
“第二,严肃学规,决不能含糊,担忧触犯,严厉惩处,绝无例外!”沈括道。
王之易道:“太学不分贵贱,无有高低。”
沈括越发严肃,道:“忠君为国,实事为民,传道受业,薪火相传。这是我太学之祖训,不可违背!”
王之易抬起手,道:“下官谨记。”
沈括按下他的手,道:“现今的情况,你是知道的,其他的话,我就不多说了。待这里动工,我就起身北返。”
王之易不意外,早就讨论过沈括回京的时间。
但王之易还是犹豫了下,道:“南大理寺即将开审,你不留下看看吗?”
以沈括的身份,其实应该留下,陪审,增加审判的公正性,堵住一些人的嘴。
沈括眉头皱了又松,轻叹道:“朝廷应该是希望我留下的,不过,我不能留下,我们国子监以及所属学政,必须远离朝廷是非,要从我做起。”
王之易明白了,沈括是要国子监保持中立,不卷入朝廷的党争中。
“我们再去见见陈侍郎,谈一谈具体细节。”沈括没有多谈。
王之易道:“好。”
两人定下了这个地方,回头就准备去找陈浖。
此时的陈浖,正在南昌县四处走动,实际考察官道、河渠等情况。
看着南昌县几乎名存实亡的官道,除了灌溉外,几乎同样无用的河道,处处荒废的桥梁,陈浖不断的摇头。
他身旁跟着一个工部员外郎,见陈浖摇头,道:“侍郎,这地方上的人浮于事太过严重,这般荒废,不知道朝廷拨下的那么多钱粮,到底去了哪里!?”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