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华夏!”
从波斯被秦国实际控制后,华夏文化才渐渐传入西方,不过对于善于学习的亚里士多德来说,这段时间已经足够他了解一些关于华夏的传说了。
据说这是一个上天护佑的国度,他们的皇帝是上天的儿子,他们的历史与希腊一样悠久,在这个名为华夏的国家,有着许多和白子一样聪明智慧的人,他们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起一座柏拉图学院!
这个国度有神奇的丝绸和瓷器,有无数的人民、他们拥有智者也拥有强大的武力,据说他们的军队是以万为单位来计算的,他们制造的剑比希腊和罗马的短剑都要锋利的多!
曾经以为这些不过只是传说而已,自从遇到白栋之后,亚里士多德对这个国度的态度就从俯视改为了仰视。他决定要去东方了,不过并非是去讲学,而是去求学。他要去亲眼看一看,能够养育出白栋这种变态的土地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白栋挥挥手,示意两名黑人女奴退下,然后亲手为亚里士多德倒上一尊酒:“就知道你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去吧,东方华夏不会令你失望的。我会派人一路保护你去华夏,等你到了那个地方,有两处一定要去,一处是洛邑的百家讲坛,那里可以尽情展示你的学问;还有一处是凤鸣书院,那是我亲手建立的,就像是雅典的柏拉图学院……你会在那里见到颜子、孟子、杨朱子,运气如果够好,说不定还能遇到去游学的申子、卫子……他们每个人都有超人的智慧和学识,你们会相处的很好。”
“而且这次华夏之行或许会为你找到新的方向,比如你在柏拉图学院遇到的难解问题未尝不可以在华夏解决?我想这既是你的愿望,也是你老师柏拉图先生的愿望吧?”
“你……你究竟是奥林匹斯山上的神只还是冥界的魔鬼?竟然连我为什么要离开柏拉图学院也知道?”
亚里士多德瞪大了眼睛,这在柏拉图学院或许无人不知,可在这个地方应该是绝对的秘密。
“呵呵,我们华夏人有句话叫‘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你的事情我当然要略知一二……”
白栋哈哈大笑,这种事都不用等景监的情报,看看历史就知道了。
现在柏拉图应该只有两三年好活了,亚里士多德身为柏拉图最看重的学生,竟然不守在老师身旁却跑出来游学?而且柏拉图死后,他就离开了柏拉图学院四处游学,后来辗转到了马其顿,做了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而且当他离开马其顿后,竟然在雅典城外吕克昂的阿波罗神庙附近另立讲坛,这其中的原因就更加令人玩味了。
“我明天就离开,你……你这个可怕的人!”
第六百零六章 巨子西来
亚里士多德一下就被白栋戳到了痛处。
他与恩师柏拉图的秘密在白栋眼中根本就不算什么秘密,在雅典学者圈子中更是人尽皆知。作为柏拉图最欣赏的学生,他在学术方面也恰恰是柏拉图的敌人,柏拉图更像是一名浪漫主义诗人和神话学家,而亚里士多德则是一名朴实精确的践行者。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那些我们用理性来思索的事物,亚里士多德对此则嗤之以鼻,他认为真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那些我们用感官察觉的事物;亚里士多德的主张正好相反,他认为人类灵魂中存在的事物纯粹只是自然事物的影子,因此自然就是真实的世界。
老师自然是伟大的,可是他的神棍理论让亚里士多德完全无法接受。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老师完全陷入了一个神话世界中不可自拔,在这个世界中人类的想像与真实世界混淆不清!
这对师生的争论从柏拉图学院的讲台一直延续到柏拉图的病榻上,可怜的柏拉图经常会被这个叛逆的学生气得吐血,然后鼓起眼睛喝下亚里士多德亲手为他煎制的药汁……
历史上的亚里士多德因此在柏拉图死后就被赶出了柏拉图学院,颠沛流离十数年这才做了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这段历史白栋怎能不清楚,没人比他更明白亚里士多德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跑出来游学,还成了赢驷的俘虏。
不过此时的亚里士多德更像是一个刚刚与父亲大吵过离家出走的孩子,其实并没有坚定去华夏的决心。结果被白栋一番蹂躏。快要活不成的雅典贤者这才下定了决心。他现在非常想去华夏看一看。看看白栋这个‘学术恶魔’的故乡是个什么样子?或许华夏可以帮助他突破瓶颈,解决掉萦绕在他和老师柏拉图之间最大的难题?
去吧,去吧……
见到亚里士多德被自己忽悠的下定了决心,而且还是一脸悠然神往的样子,白栋嘴角漾起了微笑。他能够想像到凤鸣书院会给亚里士多德带来多麽大的惊喜。当今世界上还没有哪一家学院能够像凤鸣书院这般兼容并蓄包容各家思想、更没有哪家学院能够像凤鸣书院这般允许学生融合百家而非斥之为异端,就算闻名西方的柏拉图学院也远远不及。
等亚里士多德真正领略到凤鸣书院的好处,白栋就算赶都赶不走他,亚历山大大帝不会再有这样一位贤者做老师了。马其顿将不会在二十年后成为华夏的麻烦,一生痴迷于治学的亚里士多德将会成为凤鸣书院联系东西方学界的纽带,而这条纽带将会很快变成一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康庄大道,与白家、徐家、范家、甘家、杜家和禽滑西努力搭建的经济大道并驱齐驾,成为华夏打通西方的两架马车!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秦汉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