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犯境不过是常有之事,劫掠人口财物,为害边郡,在雍州,郭淮最主要的防御兵力都集中在秦岭一线上,以防范蜀人的入侵,所以相对而言,雍州北线的防御力量,就薄弱了一些,对付胡人的入侵,只能是固守城池,胡骑凶猛彪悍,来去如风,魏军还真拿他们没有什么办法。
这一封简单的奏章也不过是北地郡的官员例行上报,报到朝廷之后,在尚书台也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批奏,像这种胡人滋扰劫掠的事,每年都会发生很多起,所以朝廷这边也没有什么相应的措施,最多的只能是听之任之,毕竟现在的兵力,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胡虏之事,不过是癣疥之患也,根本没有引起朝廷的注意,这封奏章甚至司马师都没有看到,就被扔到了故纸堆中,如果不是朝廷有相关的保存规定,估计这样的奏章很快就会被丢弃了。
但司马伦却从出发现了一些不寻常之处,比如这次的卢水胡入侵,他们所劫掠的人口并没有留在部落之中,而是远送到了高奴一带。
按理说卢水胡的活动范围大致就是在安定、北地、新平一带,他们劫掠到人口之后,却不留在本部落之内,反而送往了数百里之外的高奴,这似乎有些不合常理。
司马伦既然觉得不同寻常,那么他就去翻阅历年来的奏章,赫然发现在高奴,肤施一带,盘距着一股匈奴的势力,为首的部落头领,究竟是当年并州左部匈奴左贤王刘豹之子刘渊。
当年并州匈奴被灭之时,刘渊被刘豹送往了朔方一带,同时带去的,还有一部分的匈奴精锐。经过了这十来年的时间,刘渊逐渐长大,并依靠刘豹留给他的人马,统一了朔方匈奴诸部,并压伏了卢水胡、马兰羌等胡人部落,成为河西霸主。
第1444章 强势崛起的刘渊(下)
胡人之间的相爱相杀,一般魏国朝廷这边是不太去管的,边郡的官员,也只是零星地胡人犯境的事奏报给朝廷,而这些奏章,往往又得不到朝廷的重视,所以胡人那边的真实情况,朝廷这边是知之甚少的。
司马伦却从这些零星的奏章之中,嗅出了一股不同寻常的味道,他闲来无事,便经常跑到尚书台的档案处去查看关于雍凉那边的奏章,同时还让尚书台的官员多加留意,一旦雍凉那边有关于胡人的奏章,第一时间便拿给他。
尽管司马伦此时在朝廷之中并无司职,但朝廷之中谁人不知他是司马师的弟弟,而且还是司马师的指定继承人,也就是说虽然现在司马伦年幼是白身,但将来人家可是要继承大将军的位子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谁敢对他有丝毫不敬。
所以司马伦在尚书台之中几乎是畅通无阻,虽然那些官员也搞不清司马伦要专门看关于胡人的奏章是意欲何为,但还是恭敬地满足了他的要求,在他们看来,或许是司马伦年少猎奇的心理吧,专门去看这些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但没有人知道,司马伦硬是凭借着这些零星的信息,就像拼七巧板一样,把关于刘渊的一些信息给拼了出来。
刘渊字元海,是左贤王刘豹众多子嗣之中的一个,当年曹亮平定匈奴之时,攻克了左部匈奴的老巢,将刘豹的一干妻儿都掳获了,其中就包括蔡琰所生的两个儿子,但唯独不见只有七八岁的小王子刘渊。
那种混乱的情形下,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孩失踪,自然不会引起什么注意,从后来的情况来看,显然是刘豹事先做出了安排,在部落陷落的同时,派部落中的忠勇之士,护送刘渊离开了兹氏,否则的话,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根本就没有自保的能力,如何在兵荒马乱之中活下去。
这想必也是刘豹感觉到了匈奴的末日即将来临才留下的后路,不过这也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刘豹的子嗣众多,为何他却独青睐刘渊一人,在最为关键的时候,不救其他的妻儿,唯独却要将幼子给保护下来?
难道说刘豹当时已经就可以看出刘渊天资聪慧,是中兴匈奴的希望了吗?刘豹真得就将匈奴人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一个七八岁小孩的身上了?
这似乎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但不管怎么说,刘渊已经成为了并州匈奴硕果仅存的唯一希望,在匈奴勇士的护卫之下,他们从西河逃过了黄河,逃到了朔方一带。
匈奴南迁之后,并不是所有的匈奴部落都迁到了并州,并州五部匈奴也只是南匈奴的一部分,在雍州和朔方一带,还有大量的一些匈奴小部落散居着,只不过他们的势力没有并州匈奴那么强大,各个部落之间,住得也比较分散,朝廷在对他们的管理上,也就没有像并州五部那样严格,基本上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
朔方、上郡、九原一带,在汉代的时候这里还曾经设郡,派驻官吏和军队进行管理,到了魏朝之时,这些区域魏国朝廷就基本上放弃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里地广人稀,可耕种的土地极少,派驻官吏和军队的话,又会耗费大量的钱粮,而魏国连年与吴蜀交战,国力上显然不能支撑,所以河套一带,已经沦为了胡人的自治领地。
没有朝廷的强力约束,各个胡人部落之间相互征伐兼并的事经常发生,反正这里没有什么秩序,只有弱肉强食,物竞天择,谁的拳头更硬,谁就可以占据更大的地盘。
而地盘就代表着实力,代表着拥有更多的人口和牲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