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道理,豫章、庐陵这些郡也都会被战火所波及,这些地方的安全程度远不及建安,迁都到这些地方,同样也是自取灭亡。
如此看来,真想找一个可以安顿下来的地方,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留平显然是有过深思熟虑的,他知道有一个地方,是绝对安全的,就是条件会稍微的艰苦一点,如果说建安郡已经算是荒凉偏僻了,那么那个地方只能用茹毛饮血的蛮荒之地来形容。
没错,这个地方就是夷洲,与建安郡隔海相望的一个岛屿,那个岛可比建安郡那些沿岸的岛屿大多了,差不多有半个建安郡或者是一个会稽郡那么大,岛上有不少的土著居民,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三十年前,孙权曾派卫温和诸葛直率领一支万余人的船队,前往夷洲和亶州,亶州没找到,但卫温和诸葛直却抵达了夷洲,并且在夷洲居住了长达一年的时间,和当地的土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后来因为疫病横行,士卒死亡无数,卫温和诸葛直才被迫返航,回到建业之后,孙权恼怒,以违诏无功的罪名将卫温和诸葛直下狱处死。
虽然这次征讨夷洲成为了一桩赔本的买卖,孙权此后也再没有派官方的人员前往夷洲,但民间和夷洲的联络却变得紧密起来,许多的商人似乎从中嗅到了商机,他们便大陆这边贩运过去铁器、瓷器、陶器、衣料、药材等物品,从土著人手中换取珍珠、珊瑚等宝物以及岛内的土特产。
这几乎是一种一本万利的买卖,一件铁制的农具锄头,在夷洲能换到一斛的珍珠,一件普通的衣服,也能换到半人高的一株珊瑚,更别说那些岛上俯首即拾的土特产了,廉价到让人无法想像的地步,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让那些往来与建安和夷洲之间的货商赚得是盆满钵满。
留平身为建安太守,自然知晓夷洲那边的情况,夷洲和建安郡隔海相望,有着几百里的路程,如果坐船的话,快则三五日,慢则十余日才能抵达。
吴国有着发达的造船业,所以往来于两岸之间并不是什么难事,如今有无数商人开辟出来的航道,让前往夷洲也不再成为什么难事。
更为重要的是,夷洲远在海外,如果他们可以逃离建安,前往夷洲,别说是山越人了,就算是魏人,也拿他们无可奈何,所以前往夷洲,在留平看来,是最为安全的。
第1948章 逃往夷洲
夷洲虽然是蛮荒之地,但却是一个最为安全的地方,魏军虽然也有战船,但他们却不具备航海的能力,想要跨越汪洋大海到达夷洲,至少也得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去训练,所以只要吴人逃到了夷洲,暂时可以保证绝对的安全。
至于逃到其他的地方,那就和夷洲差得太远了,毕竟以魏军步骑的强悍实力,他们可以到达大陆的任何一个地方,建安就算不被山越人所围困,迟早也会亡于魏国之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夷洲是留平首选的逃亡之地,之前留平也曾试探过几位大臣的口风,只有光禄勋薛莹,中书侍郎胡冲等廖廖几人支持,其他的人显然对迁都于夷洲还是有着很大的顾虑的,毕竟那儿是荒蛮之地,吴人到夷洲之后,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水土不服,当初卫温和诸葛直到达夷洲,停留了一年的时间,死亡七八成,最终不得不返航。
所以说,前往夷洲还是有着很大的风险的,许多人宁可死在吴国境内,也不愿意埋骨异乡,所以许多大臣是强烈地反对迁都夷洲的。
孙皓也不乐意迁都到夷洲,毕竟那儿太过于荒芜了,这对纵情于享乐的孙皓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的一件事情。
更何况,当初留平探讨这个迁都夷洲的方案之时,山越人还没有围城,留平只是为了应对魏军可能的入侵而做出一种战略性的转移计划,可谁都没有想到,魏军还没有打来,山越人却先造反了起来,不但在黑风峡歼灭了吴军的主力部队,而且将建安城给围了个水泄不通。
如今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之下,吴军想要打破山越人的包围几乎成为了一种奢望,如何解决这种困境,留平自然是重提逃亡夷洲的计划。
虽然这个时候这个计划得到的支持者要比先前多了,但大部分的大臣依然认为逃亡到夷洲风险太大,不如投奔交州,这样安全妥当一些。
留平闻言为之冷笑一声,投奔交州?这些人也太想当然了吧!
首先交州和建安一样,只要魏军攻来,他们根本就无法抵挡,所以跑到交州,也不过是能多苟延残喘几天罢了。
其次,交州那边至今态度暧昧,孙皓称帝没有上表祝贺,孙皓下旨令其勤王也没见派一兵一卒过来,所以交州的官员是不是会欢迎他们前往还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如果他们到了交州边境却遭到交州官员的拒绝,那岂不是很尴尬?
最后,交州那边路途遥远,建安城的粮草基本上已经是耗尽了,就算是他们可以突围成功,但根本就没有能够支撑他们前往交州的粮草,没吃没喝的要走上千里的路,谁能扛得下来?
所以前往交州,不过想像之中的事,而前往夷洲,留平已经准备好了,建安本来就是紧靠建溪的,他们只需要走水路,就可以突破山越人的围困,到达侯官之后,便可以获得一些补给,并裹挟一部分的百姓出海,只需航行十天半月的时间,便可以抵达夷洲。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