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事最终是不了了之了,曹爽既没有问罪于夏侯霸,也没有再追究司马昭郭淮的失责责任,等于是各打了五十大板了事。
夏侯霸的军队回归大军之后,魏军是进是退,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就连曹爽一时间都有些犹豫不决了。
夏侯玄等人是主张撤军的,毕竟这次汉中之战,魏军损失良多,如今蜀军援兵齐至,魏军恐怕没有多少的机会了,不用趁早退兵,将损失降到最低。
但丁谧李胜等人却是坚决不同意撤军,认为之前魏军所败,不过是由于拉长战线而导致的,如今魏军各部人马加起来,数量上并不逊色于蜀军,而且蜀军目前占据着兴势山,随时可以进入汉中。
丁谧认为,如果此刻大军退兵的话,那就等于是前功尽弃了,大军付出这么多的代价却是一无所获,岂不可惜,到不如捉住可以随时进入汉中平原的机会,不停地滋扰蜀军,寻找其破绽,说不准会有机会再次拿下汉中的。
曹爽自然是倾向于后一种意见的,他此次进攻蜀国,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攻城略地,建功立业,用一番大胜来消除人们的质疑。
谁说他曹爽不会领兵,这显赫的战绩摆在他们面前,试问谁还敢来反驳?
可惜事与愿违,一场原本该是轰轰烈烈的胜仗最终却是黯然收场,只怕从此天下,更加地轻视于他曹爽,威信跌到了冰点。
所以那怕还有一点的希望,曹爽就不愿意主动地撤离,丁谧一直以来就是曹爽大军伐蜀的鼓吹者,而曹爽对他的信任程度还是远超其他诸人的。
丁谧善于察言观色,对曹爽是很是了解,所以往往可以投其所好,既然曹爽内心深处并不愿意撤军,那么丁谧便主动地将曹爽的内心世界给放大了,自然是深得曹爽的信任。
不过丁谧虽然可以做到察言观色,但军事一途,却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所以丁谧的建议虽然和曹爽的内心是相同的,可却是很难符合现在魏军所面临的状况的。
费祎的大军如期也进入了汉中平原,如今蜀军在汉中的兵力,已经是达到了十余万人,双方的总兵力,大致是持平的。
不过从气势上来讲,蜀军却是明显优于魏军的,如今蜀军占据着汉中几乎所有的要塞,以逸待劳,如果魏军不想撤军的话,只有向这几座坚城进军了,先前蜀军兵少之时都可以抗得下来,如今兵雄势大,魏军完全没有机会。
双方的战局,从大起大落进入到了相对平稳的僵持期,战线一直稳定在兴势山一带,虽然有着不断的小规模冲突,但真正的大决战却一直未再出现。
显然经历过了汉中大战,双方在用兵之道上谨慎了许多,蜀军在汉乐二城一带严密布防,封锁了许多条的道路,魏军根本就无机可乘,一点趁虚而入的机会也没有。
夏侯玄等人都不看好这次的战争,力劝曹爽尽早地退兵,不过曹爽似乎铁了心要拿下能拿得出手的战绩来,固持己见。
众人也是无奈,只好是遵从将令,各司其职,尽力地与蜀军进行周旋。
双方的战局就这样一直延续了下来,魏军严密地把守举势山,蜀军根本就无机可乘。
而魏军几次派兵进入到汉中平原,但由于攻击乏力和后援不足,也只能是相继地撤了回来,很难再取得理想的战果。
战局的僵持对双方的后勤补给线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尤其是魏军,千里悬粮,战事拖得越久,后勤补给的困难便越重。
第0433章 虎口拨牙
蜀军的后勤补给虽然比魏军稍好一点,但也仅仅是好一点而已,并没有充足的供应。
蜀军的粮草,超过九成都储备在汉乐二城之中,这也是蜀军赖以坚守汉中的资本,但汉乐二城的存粮,只能是满足汉中驻守军队所需,现在蜀军费祎五万大军再加上姜维的三万大军,人数已经远超当初汉中的布防兵力,所以粮草供应难免捉襟见肘一些。
为了弥补汉中的军粮缺口,费祎下令从川北一带往汉中运粮,所以蜀军和魏军一样,面临着粮草转运的困难,所不同的,就是一个是从南往北调,一个是多北往南调。
战局相持下来之后,后勤补给俨然成为了双方此役获胜的关键,如果谁要在这个时候掉链子的话,那么谁将有可能会被KO出局。
所以,在押运粮草的事上面,双方谁都不敢掉以轻心,都派出重兵和保护粮道,以防备对方的偷袭和破坏。
魏军在整个的傥骆道上,分段在险要之处派驻兵马,而且派出重兵,全程护送粮车的安全。
在秦岭谷道上运粮,普通的辎重车辆完全没法通行,须得依靠大量的骡马来运输,还有就是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
当年诸葛亮为了解决北伐时的运粮困难,特意地发明出一种木牛流马,也就是一种特制的独轮车,一车可以负载好几百斤的粮食,只要是人能通行的地方,木牛流马就能通行。
木牛流马可以说是诸葛亮一项重要的发明,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蜀军粮食转运困难的问题。
而魏军与之交战的过程之中,也多有缴获,后来也仿制了不少,魏军在平原大道上运粮,采用的就是大车,而在山地小道上运粮,也多用木牛流马。
曹爽出征之前,就曾委派夏侯玄提出搞好了粮草辎重的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行军打仗的首要条件,而且象伐蜀这般道路艰难的战争,粮草筹备显然是排在第一位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