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鲜卑人折腾上一年,两手空空而归,明年是否再度进攻肯定要打上一个问号的。但拓跋力微似乎脑子里就一根筋,今年没收获,明年还要来,他似乎不信邪一样,撞了南墙依然也不回头,仿佛中原大地有着极大的魔力,一次次地吸引着他,让他锲而不舍。
但曹亮却是不胜其烦,这拓跋力微,还真是一块牛皮糖,黏性很强,韧劲很足,还真是不达目的不肯罢休,可是并州被他这么来回的折腾,搞得是民生凋蔽,疮荑满目。
晋北大地就不用说了,为了实施坚壁清野,百里无鸡鸣,成了一片赤地荒野,晋中一带,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为了支援晋北的战争,晋中的所有税赋都投入了进去。
为了招募乡勇,并州各地更是抽调走了大部分的青壮劳力,王基回到晋阳之后,全力以赴地支持曹亮,搞得晋阳府库之中,几乎没有一粒的存粮,所有能支援的人力物力,都投入到了晋北前线之中。
这种并州军民团结一心,一致对敌的态度,从一个侧面支持了曹亮的战斗,晋北诸城能够坚守不失,与晋中百姓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一直以来,曹亮就谋划着反击,想要打破鲜卑的入侵,就必须要重创他们,唯有把鲜卑人打疼打怕了,才可以消除他们对中原的觎觑之心。
这三年来曹亮一直集蓄着反击的力量,除了从本地招募的乡勇之外,晋阳那边才是乡勇真正的支援中心。
乡勇名义上是不入编制的临时武装,根据朝廷的规定,当某州遭遇到外敌的入侵或叛乱之时,为了保境安民,都督或刺史有征召乡勇的权力。
只不过这些征召的乡勇并不会列入到正式的编制之中,朝廷也不会负担这部分人的粮饷,所有费用,需要当地州府来开支。
而且这些乡勇只能是在危急的时候起用,一旦战争或叛乱结束,需要立刻遣散,不得再保留。
还有一方面朝廷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却是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乡勇只得用于本地的防御,不得擅自向别的地方进行调动。
通常意义上,这些乡勇作为地方武装,无论战斗力还是武器装备,都是无法和正规军队相提并论的,这了就注定了乡勇是不堪大用的。
第0602章 准备反击
但是在并州,这种局面却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首先,曹亮招募乡勇,并不是为了拼凑临时的防御力量,而是把这些人当做正规的军队来培养的。
曹亮配备给乡勇的武器装备,都是同正规军一般无二的,不管是骑兵还是步兵,操练方式也和正规军队没有区别。
所以,并州的乡勇,其实和正规军是没有多大差别的。
此次的募兵,曹亮正是利用了朝廷的这一个漏洞,扩大了军队的编制,借用乡勇的名义,也是避免朝中有人会弹劾,毕竟此次鲜卑来犯,大敌当前,仅凭并州现有的军队不足以抵抗,招募乡勇,合情合理。
三年的时间,曹亮陆陆续续地召募到了三万多人,抛除那些和鲜卑人交战之中阵亡的,可用之兵也达到了两万五千人以上,也使得平北军总兵力达到了五万人。
拥兵五万,这也就让曹亮有了反击鲜卑人的资本。而且经历过三年战火的洗礼,这些新兵也逐渐地成长了起来,曹亮现在基本上已经是万事俱备,只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了。
而整个晋北的战局,也发生了潜易默化的变化,如果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来形容鲜卑人的话,似乎再恰当不过了。
正始四年的时候,鲜卑人初入晋北,来势汹汹,势头很猛,攻势极为强悍,一路狂飙奔进,肆虐晋北诸地。
不过到了第二年,进攻的势头就没有头一年那样旺盛了,似乎前一年四处碰壁一无所获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阴影。这一年,鲜卑人打得比较老实,他们一改前一年那样无头苍蝇似的乱攻,这一年时间,他们几乎集中了全部的兵力,北线重点攻打雁门关,南线重点攻打九原,希望在南北两面,可以打开突破口。
但事与愿违,魏军顽强而坚固的防守,让鲜卑人依然是无功而返,鲜卑在冬季来临之前的撤退,显得是垂头丧气。
相比于正始五年的士气低落,正始六年鲜卑人的进攻更显得萎靡不振,原本二月就投入进攻的他们,直到三月中旬才姗姗来迟。
这一次,拓跋力微放弃了进攻雁门关,而在此前三年,鲜卑人的进攻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雁门关,这次放弃攻打雁门关,也等于是拓跋力微承认了雁门关的牢不可破,再打下去,只能是徒增伤亡而已。
此次拓跋力微将进攻的重点,放在了晋北铁三角之上,鲜卑人同时进攻九原、定襄和原平,让魏军首尾不得相顾,失去了犄角相援的机会。
如果早两年拓跋力微采用这样的打法的话,是很有可能攻破这个铁三角的,因为当时魏军的主力集中在雁门关,九原三城只有少量的驻军,如果鲜卑人倾注全力进攻三城的话,魏军是很难抵挡的。
但是拓跋力微最终还是错失了这个机会,等他改变策略,弃北而攻南之时,九原等三城已经通过招募乡勇的方式补强了战力,等鲜卑人前来进攻时,这三座城池完全是固若金汤坚如磐石,鲜卑人就算是把吃奶的力气给使出来,也未必能攻得破这三座城池。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