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芳当天子已经当了八年,从八岁的孩童到十六岁的少年,郭太后已经开始谋划着让他来亲政。
曹芳亲政对郭太后的好处显而易见,那就是他们母子不再受辅政大臣的掣肘,真正的拥有帝王的权力。
但曹爽却对曹芳的亲政视而不见,甚至是故意回避,想来也是贪恋权势,尽可能迟一点交出权柄。
郭太后对此当然不满,认为天子到了亲政的时候,辅政大臣就应当主动地来交割权力,为天子亲政创造有利的条件。曹爽倒行逆施,包藏祸心,分明别有所图。
所以郭太后才试图联结其他的朝臣,想让他们来制衡曹爽。和司马家进行联姻,显然就是这个计划的一部分,郭太后就是想要借用司马懿及其他大臣的力量,来逼使曹爽交出权力。
但事与愿违,司马家和甄家之间的联姻尚未成功,就已经被曹爽知晓了他们的企图。
曹爽这次的反击相当的犀利,借口妇人不得干政,发动逼宫,将郭太后迁往了永宁宫,而且说是迁往,实则形同软禁,除了宫中几个服侍郭太后的宫女太监,其他的人,就很难再找到时机来接近永宁宫了。
由于曹爽执掌着禁军的大权,此次逼宫进行的十分顺利,当司马懿等人得到消息的时候,郭太后已经迁往了永宁宫。
整个朝臣之中是一片哗然,曹爽的这个举动,简直就是形同谋逆,太后是什么人,那是天子的母亲,位尊贵之极,而曹爽却擅自地利用手中的权力,把郭太后软禁到了永宁宫,擅行废立,大为不敬。
朝臣们是群情激愤,纷纷地跑到太傅司马懿有,痛斥曹爽的所作所为,皆欲推举司马懿为首,向曹爽来进行问责。
别看曹爽现在是首席的辅政大臣,但许多世家大族出身的年轻官吏似乎并不怕他,毕竟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算是郭太后私德有亏,那至少也得诏告天下才是,现在曹爽这么独断专行,自然会遭到众人的不满。
以这个事件为导火索,世家大族势力和曹氏宗族势力彻底地分道扬镳,站到了对立面上。
第0640章 隐忍的背后
但对于司马懿而言,却是一个重大的失败和挫折,就算世家大族铁了心地和曹爽对着干,但终归他们的力量演是有限的,如今曹爽把持京城的军权和朝内朝外的大权,完全站上了人生的巅峰,满朝文武,再无匹敌的对手了。
原本司马懿觉得郭太后的势力或多或少地还可以借用一下,只要他们司马家能通过婚姻的这条纽带,把郭太后绑到他们司马家的战车上,那么司马家或许就能拥有抗衡曹爽的资本。
但没想到曹爽冒着天下之大不韪,强迁郭太后到了永宁宫,并加以软禁,郭太后如此“脆败”,也完全出乎司马懿的意料。
真是靠天天不应,靠地地不灵,看来司马家想要成就大业,还得依靠自身才行。
就在朝中大臣议论纷纷群情激愤之时,司马懿悄然地离开了大殿,等众人联合起来寻他的时候,司马懿早就不见了踪影。
现在曹爽大权在握,逞一逞口舌之争,又有什么意义,司马懿当然不会像这些后生晚辈这么冲动,看来他必须要重新谋划才行。
司马懿一生隐忍如龟,喜怒不形于色,就算是泰山崩于眼前,也能做到不动声色,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他离开皇宫的时候,守卫在皇宫门口的羽林郎甚至都察觉不到司马懿脸色有任何的变化。
仿佛如同是正常的上朝下朝,司马懿的步履尽管有些蹒跚,但却是平稳如故。
没有人能真正地去了解司马懿的内心深处,究竟藏着怎样的东西。
没有了司马懿,整个世家派变得群龙无首,大家充其量也就是发发牢骚,抱怨两声,然后散去了。
毕竟现在朝中的大权,皆为曹爽的亲信势力所把持,那怕贵为太傅的司马懿尉的蒋济,也处于一种被架空的位置上。而他们这些世家少壮派的子弟,在朝中,最多也就担任着人微言轻的官职,假如没有司马懿来牵头,这些人更干不成任何的事。
原本以为会在朝廷之中掀起轩然大波的逼宫事件,居然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落幕了,就连整件事情的始作甬者曹爽,也深感莫名。
曹爽之前没有同意丁谧的方案,就是有些瞻前顾后,生怕此举会引来满朝文武的反对,但没想到,真正付诸实施的时候,竟然是如此的顺利,让曹爽也有些出乎意料。
这一切进行的太顺利了,到目前为止,朝廷之中居然是风平浪静,虽然也偶然有些不和谐的声音,但主基调却是在曹爽这边的,就连一个当面质疑的人都没有,看来自己的威慑力已经是无人可以撼动了。
别人的态度或许并不重要,曹爽最为看重的,还是司马懿的态度,本来曹爽还计划着,如果司马懿胆敢挺身而出反对的话,那么曹爽还可以借题发挥,将他司马懿一军。
但结果却是曹爽蓄势待发的重重一拳,没有击中确切的目标,恰如打入棉花之中,无处发力。
结果虽然有些出乎意料,但却是曹爽最为想看到的,看来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已经是无人可以撼动了,我特么的就是这么强大!
一直以来,曹爽的这个大将军位子和辅政大臣的位子都遭受到人们的非议,许多人认为,以曹爽的能力,是不可能坐得长久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