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打了很多年的仗,南征北讨,东挡西杀,所以行军打仗对于司马懿而言,就如同是吃饭喝水一样简单,并没有任何的特别之处。
不过以前司马懿出征,无论是对吴作战还是对蜀作战,抑或是远征辽东,司马懿根本就无需去顾及后方的事务,他只要心无旁鹜地专心于前线的战事即可。
但这一次出征并州,却和以往的征战完全的不同,司马懿不但需要考虑前线的战事,而且还必须要考虑后方的事务,必须要做到前后平衡,总揽全局。
这对司马懿来说,既是压力,也是挑战,对于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来说,这个年纪应当已是在家里含饴弄孙颐养天年,而司马懿却要披挂上阵,再战疆场。
因为这一战是司马家族把持魏国朝政之后的第一战,虽然说兵变进行的非常顺利,司马懿也轻松上位,但司马家面对的周边环境,却依然是严峻无比。
强敌环伺,现在的形势,可以用四面楚歌来形容,许多的政敌,目前还持着观望的态度,只要并州的曹亮,旗帜鲜明地站了出来,和司马懿进行对抗。
而其他的人,则持着观望的态度,或许他们正是要通过并州的这一战,来看看司马懿的软硬,然后才会决定下一步的动向。
所以对于司马懿来说,这一战是非赢不可的一仗,如果失败的话,很可能各地的割据势力就会蜂拥而起,天下的局势便会一发不可收拾。
司马师主动请缨出战司马懿没有同意,并不是说司马懿对司马师不加信任,而是说这一战太过重要了,容不得有任何的闪失,以司马师的作战经验,恐怕难以胜任这样的职责。
不过为了培养司马师,司马懿挂帅出征还是没有忘记带上司马师,毕竟司马懿已经老了,时日无多,司马家大业,总得后继有人才行,作为司马懿钦定的接班人,司马师必须要尽快地成长起来才行。
面对滔滔黄河急流汹涌,司马懿态度非常的坚决,绝不因为这么一点困难就退缩,也许多在黄河南岸盘桓几天也没有什么,但是对于军心士气,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深谙此道的司马懿又如何能放任士气低落下去。
所以强渡黄河是摆在司马军面前一个必须要完成的任务,那怕在渡河之时会有风险,会有伤亡,但司马懿还是下令大军即刻渡河,向黄河北岸的河内郡进发。
第0745章 兵分三路
尽管在渡河的过程之中,有几艘船沉没了,也导致了一部分士兵葬身河底,但这并没有动摇司马懿渡河的决心,在他看来,这么一点的伤亡代价和整支队伍的军心士气,根本就不足以相提并论。
大战在即,提振军队的士气才是最为重要的。
如果连一道汹涌的黄河都无法战胜的话,那么这支军队又如何能担当大任?
司马懿亲自乘上渡船,在惊涛骇浪之中,渡过了黄河。
老帅尚且可以勇而无畏,整个大军又岂能畏畏缩缩,所以在渡河时,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黄河此刻变成了人人争先欲渡,整个队伍的气势仿佛比黄河水还更高涨。
司马懿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他领军作战多年,在激励士气方面还是有着自己的办法的,其实激励士气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身先士卒,敢为人先,当一个主将不畏艰险挺身而出的时候,比任何鼓动的人心的言语激励更有效果。
这支军队,构成的成份比较复杂,既有司马家的嫡系人马,又有刚刚归附过来中军,还有临时从周围州郡调过来的军队,如何让这么一支大杂烩一样的军队形成高效的战斗力,是司马懿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没有时间去整合,也没有时间去操练,在短暂的集合之后,就匆匆地踏上了征途,但司马懿却是胸有成竹,多年的领军经验让他从容不迫,在鼓舞军心激励士气提升战斗力方面,司马懿自有独到的方法。
此次出征,司马懿将司马师带在了身边,而将司马昭留在了京师做镇守,毕竟留守洛阳也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差事,司马懿必须要做好安排。
尽管经验欠缺的司马昭并不是最好的人选,但现在司马懿也比较无奈,嫡系子弟之中,恐怕也只有司马昭可堪一用了。
这让司马懿特别的怀念刚刚离世的三弟司马孚,如果他还活着,那留守洛阳的重任,只需要交给他就行了,司马懿根本就无需去操心后方。
现在让司马昭来担任洛阳留守,难免会让司马懿有些担忧,不过他安排了司徒高柔和光禄大夫王肃来辅佐司马昭,这两个人一个是司马懿可以信任的密友,一个是司马昭的岳父,有他俩人来辅助,相信司马昭可以稳定住洛阳的大局。
渡过黄河之后,司马懿便同原先驻守在河内的大军汇合一处,他来到了温县,看过几乎空无一人的城池,不禁是感慨万千。
司马懿出生在温县,长在温县,年轻时为了拒绝曹操的征辟而装病,就是在温县老家一躺就是七年,可以说,温县承载了他最为美好的回忆。
而如今,曹亮在河内强迁百姓入并州,导致温县几乎沦为了一座空城,房屋破蔽,断壁残垣,只剩下了一片焦土,可见曹亮的手段是如何的暴虐了,把司马家族的人以及河内的百姓回迁回来,显然已经成为司马懿的责任了。
司马懿计划兵分三路进攻上党,西路由胡遵、王经率领三万人马,进入河东郡,从安邑向东,越过王屋山,直取阳阿。东路由陈泰、胡奋率领两万人马,从冀州出发,经羊肠坂,直取壶关。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