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只是因为令狐愚和王凌的叛乱,暂时地撤离了并州,撤离之后,还在河内、河东和平阳设置重兵,连同冀州的镇北将军吕岱一道,对并州构成半包围之势,也就是说,并州的危机局面,并没有因为司马懿的撤军而消失,只是双方休兵,暂时地缓和了一下而已。
曹亮知道,司马懿的撤军只是暂时的,平定淮南之乱后,必定会卷土重来,摆在并州军面前的防御任务,还是相当的严峻。
有人曾向曹亮建议,此番司马懿征淮南,洛阳必然空虚,趁此机会,曹亮可以集结起全部大军,攻打洛阳,只要能攻克洛阳,平定天下也就不在话下了。
对此,曹亮是晒然一笑,这计划,听起来很美,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是困难重重,那怕司马懿调动主力出征淮南,但洛阳是都城,以司马懿的谨慎,又岂能不留守兵马,那怕倾并州军全部的军力南下,想要攻克洛阳,试比登天。
更何况司马懿在临行前,就已经针对并州做了防御安排,河内的陈骞,平阳的胡奋,河东的陈泰以及冀州的吕岱,那一个也不是吃素的,一旦并州军倾巢而出,并州空虚,这些家伙们必然会趁虚而入,趁火打劫。
所以现阶段并州还处于战略防御时期,暂时不具备战略进攻的能力,攻打洛阳的提议者,大概也就是一位军事幻想家吧,没有认清楚敌我形势的残酷,看到一点点的机会就以为是天上掉下了大馅饼,殊不知,没有认清楚“馅饼”的本质之前,这馅饼很可能是陷井。
饭需要一口一口吃,仗需一次一次打,战争从来也不是投机者的游戏,投机者或许能取得一次两次的胜利,但绝不会获得最终的胜利。
第0807章 曲辕犁
战争打得就是实力,以强胜弱是大概率事件,以弱胜强则是小概率的事件,历史上虽然不乏以弱胜强的成功战例,但是但凡这样的战例,成功的条件都是相当苛刻的,如果把希望建立在偶然的上面,那是很不现实的。
和司马家的战争,曹亮从来也没有指望通过一场战役就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场战争,必将是长期的、持久战、艰巨的,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信心、恒心,没有丝毫偷机取巧的地方。
战争的基础就是人口,人口就代表着兵员、赋税,司马家占据着魏国的绝大多数地盘,控制着八成以上的人口,这样司马家的战争实力无异是最为雄厚的。
而曹亮仅仅控制着并州一个州,而且并州相对来说经济要薄弱一些,人口也比较稀少,就算曹亮强迁河内的百姓入并,并州的人口也只有六七十万,按照十比一的兵民配置,六七十万人口,最多也只能养活六七万的军队,目前并州军的数量已经基本上达到了上限,再募兵的话,就已经超出了并州百姓可以负担范围。
当然曹亮还可以通过屯田的方式来解决军队的粮饷问题,减轻百姓的负担,但屯田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解决军队的粮草供应上是有着极大的好处的,但军队过多的参与了农业生产,必然会减少操练的时间,这样军队的战斗力便会有所下降。
更麻烦的是,一旦展开大规模的战斗,屯田的军队必须要召回来投入战斗,所屯之田必然荒弃。
所以,在现在的形势下,屯田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控制规模,不能影响军队的作战和训练,不能降低军队的战斗力。
曹亮采取的屯田方式是军屯结合民屯,以民屯为主,屯田的军民没有来自于现役的军队,而是以战俘、胡人、犯人、流民为主,将这些多余的人员全部编入到屯田的序列之中,充实屯田基础。
汉魏时代的农业生产效率是十分低下的,广种薄收,和后代的农业生产那是有着天壤地别的,就稻米为例,后世亩产可达八百公斤,而现在,恐怕连后世的二十分之一都达不到。这个时代,一个成年的劳动力辛苦耕作一年,也只能是勉勉强强地养活三口之家,这还得要求老天爷开眼,风调雨顺才行,如果遇到灾荒年月,根本就没粮可吃,只能吃土了。
对此,曹亮也表示挺无奈的,毕竟农业技术的发展那需要代代传承,尤其是粮食作物的选种育种极为关键,没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很可能中国十四亿人还会饿肚子。
曹亮变不出杂交水稻来,也变不出玉米、土豆这些作物来,他只能是老老实实地去搞屯田,兴修水利,扩大水浇地的面积,改变靠天吃饭的耕种模式。
在耕作农具上,曹亮广泛地推广铁制农具,并设计出了曲辕犁。
汉魏时代的犁耕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但汉代的犁是长直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比较低,曹亮在一次视察屯田时,看到屯民使用直辕犁耕地比较费力,他灵机一动,回去设计出了一种曲辕犁。
历史上曲辕犁的出现是在唐代末年,真正技术成熟是在宋代,曹亮曾经在博物馆参观是见过到宋代的曲辕犁,当时导游还自豪地介绍道,正是曲辕犁的出现,让古代农业从粗放式经营转为了精耕细作,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曹亮对曲辕犁的印象比较深刻,所以回去之后略加回忆,便画出了曲辕犁的图纸,于是召来几个木匠和铁匠,按照图纸打造曲辕犁,经过几番的改进,第一件曲辕犁的样品终于是问世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