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认识到了骑兵的重要性,加大骑兵的培养力度,由此可见在下次的并州之战中,司马军骑兵必然是来势汹汹,司马懿的战略性改变,给曹亮提了一个警醒。
如今司马懿控制着曹魏的政权,掌握着庞大的人力物力,组建一支规模超大的骑兵部队,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而对于并州军来说,拥有三个骑兵营三万骑兵,已经是触摸到天花板了,以并州军目前的财力和人力,再想提高骑兵的数量,确实是勉为其难的。
培养一个骑兵,花费相当于十个步兵,这种昂贵的代价,确实是任何军队都难以承担的,司马懿这次倾尽全力来打造一支庞大的骑兵,确实是给曹亮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根据洛阳方面传回来的情报,这次司马懿从凉州调拨了至少五万匹战马,就算培养不出五万骑兵来,保守估算,至少也能增加四万左右的骑兵,再加上司马军原先拥有的骑兵数量,司马懿将骑兵扩充到七八万人,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司马懿主打骑兵牌,就是势图对并州军形成碾压之势,因为司马懿也意识到,消灭并州的军队,将会是他有生之年的最后一战,他要为司马家的权力登顶扫清道路。
上次的上党之战司马懿铩羽而归,所以这次司马懿肯定要准备极为充分了才会再次进攻,没有绝对的把握,司马懿是不会轻易出手的。
并州军的优势,确实是体现在骑兵上面,不过上党之战的经验证明,这种优势也是微乎其微的,当初以两万五千骑兵对付三万骑兵,双方是以平手收场。
如果司马懿将司马军骑兵的数量提高一倍以上,势必对并州骑兵形成碾压之势,这估计也是司马懿最终的战略构想,他孤注一掷,倾尽全力来打造庞大的骑兵,就是为了这场并州决战。
现在压力已经是摆到了曹亮这一边,并州诸将也是纷纷地献计献策。
有人建议并州军也扩大骑兵的编制来对抗司马军,但这样的军备竞赛很容易拖垮并州的经济,毕竟司马懿是拿着大半个天下的资源来提升战力的,并州经济基础薄弱,并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武装更多的骑兵。
有人建议扩大扁箱车阵,毕竟河内的实战证明,对付骑兵,扁箱车阵确实有效果。
但问题是扁箱车机动能力较差,如果司马军不主动地来进攻的话,扁箱车几乎就会成为摆设,而且利用投石车来破解扁箱车的方法曹亮能想到,未必司马懿就想不到,河内之败后,司马军内部,恐怕已经是对扁箱车进行研究了,再想打出那种神乎其乎的战绩来,是很难了。
所以对付骑兵,扁箱车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真正的对抗,还是以骑制骑。
众将是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不过曹亮却是胸有成竹,因为他手中,还有一个杀手锏没有用。
第0875章 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
数量固然是提升骑兵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方式,但同样质量也是提高骑兵战斗力的另一个途径。
曹亮作为穿越者,其实一直掌握着骑兵马具之中的两大神器: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
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是骑兵发展史上里程碑似的东西,这两大神器的问世,让骑兵的战斗力明显地提升了一个档次,也彻底地让骑兵从战场上的辅助兵种成为真正的主力兵种,真正成为了战场之上的王者。
中原王朝最早使用骑兵是开始于战国时代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兴盛于商周的战车也在这个时代逐渐被骑兵所取代。
不过最初的时候,驾驭战马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没有马镫,没有辔头,骑手只能坐在光溜溜的马背上,手抓着马的鬃毛,双腿夹着马腹,光是控制战马就非常的吃力了。
骑兵发展到了汉代,各式的马具应运而生,笼头、衔铁、缰绳、马鞍、马镫,这样就大大方便了骑乘,也有效地提升了骑兵的战斗力。
不过在三国时代,马鞍只不过是一个系在马背上的小布包,让骑手骑乘的时候坐的舒服一点而已。
而所谓的马镫,只不过是悬在一边的一个单边马镫,位置较低,是为了方便骑手上马时踩踏而设计的,其实骑手骑到马背上之后,两脚依然悬空,这个马镫等于是没有。
历史上真正意义的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是出现在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期,最早将它们应用在实战之中的是鲜卑人,正是因为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极大地提升了骑兵的战斗力,所以鲜卑人才得以在五胡乱战的格局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真正的赢家,建立了北魏王朝。
高桥马鞍是一种中间低两端高的马鞍,木质结构,上面覆以皮革,以方便骑手乘坐。而双边马镫则是金属结构的,多为铁制或青铜制,是悬挂在马鞍两侧的脚踏,骑手在骑乘战马时,双脚便可以踩踏在马镫上。
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在设计制作上非常的简单,甚至可以说看上一眼,就可以仿制出来,但这么两样简单的马具,对骑兵战斗力的提升,有一种质的飞跃。
长久以来,驾驭和操控战马,往往是一件困难的事,所以培养一个骑术精湛的骑兵,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而且骑手在高速奔驰的战马上首先的一件条件就是操纵好战马,让自己不从马背上掉下去,这无疑会花费骑手的大量体力,从而影响了战斗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