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州军还在不断地发起进攻,虽然他们此刻的进攻不太猛烈,但这种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进攻方式,还是一步步地蚕食着司马军的生存空间,在并州军压迫之下,司马军的阵地已经是越来越小,阵形也越来越密集了,如果不能尽快地打开局面,冲上山顶,他们很可能会在西山脚下全军覆灭。
稍做休整之后,孙礼一声令下,敢死队开始朝着西山发起了进攻。
并州军虽然已经打退了司马军的一次进攻,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松懈下来,仍然继续地保持着高度的戒备状态,时刻准备着司马军的再次进攻。
当然,司马军的第一次进攻完全是在无备的情况之下被并州军的伏兵打了个措手不及,所以在第一次的交手过程中,司马军完全处于被动的位置,甚至连对手都没有看清楚的情况下,就被杀了个七零八乱,扔了一地的尸体之后,狼狈地撤下山去了。
这次再度进攻,司马军当然不会像上一次那样莽撞了,而且这次他们派出的,全部都是精锐的步兵,久经战阵,经验丰富,那怕是这样难度极大的攻坚战,这些敢死队都有办法来寻找突破点。
攻打山峰这样的险要,需要的是极大的勇气和毅力,通常来说,越险要的山峰攻克的难度越大,其实像灵石西山这样的山峰并不能称其为险峰,相对而言攻克的难度会小一些。
但事实上,由于西山几乎算一座石头山,山上的植被比较少,缺少高大乔木和成片的灌木林做掩护,司马军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山上并州军的耳目,所以司马军的进攻,会完全暴露在并州军的眼皮子底下,再加上陡峭的山势,让司马军的进攻几乎是举步为艰。
不过敢死队既然称之为敢死队,正是因为他们有着悍不畏死的精神,这些人久经战场,对生死之事早已淡漠,前面的袍泽倒了下去,身后的人就连眼皮都未曾眨一下,踏着前面的尸体,依然是步履坚定地发起冲击。
西山大多是超过五十度的陡坡,甚至有的地方都近乎垂直,攀登这样的陡坡,本身就需要充足的体力和攀登的技巧,司马军连续的行军和作战,就连铁人也差不多拖垮了。
但是这些敢死队员表现出来的坚韧与顽强,却似乎是超越了体能极限的,他们冒着箭矢、滚木、石块,奋力地向山顶上发起了冲刺,那怕中途不断地有人掉队有人伤亡,但却丝毫也阻挡不了他们的前进之势,西山的这场攻防战,从一开始就进入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并州军居高临下,占据着地形上的优势,这样巨大的优势,足以弥补他们人数上的不足。
司马军敢死队人从顶着一面盾牌,护在头顶之上,攀爬的过程中,一面盾牌便足以护住了全身,这样可以有效的抵御并州军的箭矢。
不过对于并州军投下来的滚木和石块,盾牌的防护能力便微乎其微了,那巨大的滚木,从山顶上呼啸而来,那威势,拉枯摧朽,横扫千军,完全势不可挡。
还有石块,在山上随处可得的武器,更成为防守最大利器,一旦被石块砸中,司马兵几乎是无可幸免。
攻山之战,陷入到了胶着的形势之中。
第0910章 好消息
这场战斗的残酷性超越了以往任何的一次战斗,敢死队采用的是比较分散的队形,这样就可以将对方滚木和石块的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
像最初一窝蜂似的进攻,人员过于密集,往往一根滚木从山顶上滚落下来,沿途一路横扫,一根滚木就造成巨大的伤害,那滚落到山底下的滚木,上面沾满了鲜血和肉屑。
面对这种高伤害的武器,只有分散队形才能将己方的损失降到最低,敢死队在这方面打得十分聪明,在队形的保持上面,始终注意着前后左右的间距,而且尽可能地利用地形的特点进行隐藏和闪避,在突进的同时,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这就是有经验和没经验的区别,敢死队的成员,绝大多数都是战场上的老手,他们和那些新兵蛋子比起来,更懂得战场之上的生存之道,弓箭可以用盾牌来防护,但面对滚木檑石这样的大杀器,想躲过去,确实是很难,但他们采用分散式的队形,就可以将伤害降到最低。
战争之中总会死人的,但死人和死人也是有区别的,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这就是一支聪明的军队该有的水平。
敢死队的进攻极大地考验着并州军的防守,毕竟滚木檑石也不是无穷无尽的,准备这些武器,并州军已经是花费了不少的力气,每扔一个储备便少一个,所以这玩意儿也不能随便乱扔,只瞅准时机,才能取得战果最大化。
现在司马军的进攻线路明确,就是利用分散的队形不断地向山顶上发起冲击,尽可能地消耗并州军更多的武器,到了后面,并州军储备的滚木檑石不足的话,他们的进攻效果就会显著地提高。
但司马军策略的改变,并州军这边也不会无的放矢,虽然人数上不占优势,但是有着天然的地利优势,并州军打得还是游刃有余,既然司马军采用分散的进攻方式,那么他们也不必频繁的使用大招了,双方斗智斗勇,战斗打得十分的激烈。
在山下督战的孙礼却是忧心冲冲,他现在急需攻下西山,打开局面,但是就算是派出了最为精锐的军队充当敢死队,但效果也没有他想象之中的那么好,这种以下击上的仰攻,本身就不好打,再加上并州军准备充分,他们想要尽快地拿下西山,确实是比较困难。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