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的贵族希望看到元戎能够压制住国君,却不想看到一个能够“乾纲独断”的元戎。这是元戎必然会面对的局面。
士匄没有从吕武这里看到任何的惊惶无措,改了个话题,问道:“齐再乞降,如何处置?”
之前是请降,进行了一次。
“临淄”失陷的第一天,齐国有大臣代表公子光再次乞降,遭到了吕武的拒绝。
战争没有出现结果,没有获胜把握的一方请求终止战争叫请降。
国家都城被占领,全面局势不利之下,肯定是改为乞降的。
晋军已经将“临淄”占领,哪有立刻接受投降的道理?当然是抢抢抢啊!
关于“临淄”的缴获以及俘虏,运了两个多月,其实已经七七八八。
后面晋军还横扫了“临淄”周边又是收获一波。
结果是,晋军现在还有大批的缴获以及俘虏没有转运走。
运了两个月还没运完?想象一下收获有多少。
吕武对于明明一场好好处理就能两头兼顾的战事被国君一搞,又给搞成“宫斗剧”弄得很无奈。
新军的战斗力不比中军、上军和下军,真的跟郑军开打可能无法赢得漂亮,不至于败得异常凄惨吧?
然后,国君得知新军跟郑军交战就逼迫下军转道南下,是对吕武的战略部署多不信任啊!
也许并非不信任吕武的部署?只是国君对新军的战斗力太过于缺乏信心,担忧给损失惨重或是全军覆没,失去了仅有能够依赖的底牌,才做出了最差劲的选择。
吕武对国君的反应能够理解,要不要原谅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他说道:“齐愿降?可也。任由我等处置便是。”
那是乞降,用现代话来讲就是无条件投降。
由此能够猜测之前齐君吕环有多顽劣,被教训一顿之后就有多么的胆战心惊。
士匄意有所指地说道:“楚军或将北上,我等不可使君上陷于险地。”
那啥。
国君可以不仁,他们不能不义嘛。
不但要在事情对错上面占理,道德的制高点也要站稳,是吧?
吕武觉得士匄有点急。
战前有多少部署,代表吕武预设了多少应对套方案,什么被弄得措手不及是绝对不存在的。
老阴逼还能被阴?那白有一个“阴”做前缀了!
第569章:齐国完了
吕武需要先搞清楚上军那边的战况,再来决定要不要接受齐国的乞降。
如果魏琦没有把握击败崔杼率领的齐军主力,齐国想乞降当然要答应啦。
但凡魏琦能够击败崔杼率领的齐军主力,进军到齐国的纺织业区域,晋国该是多么毛病才不杀进去抢抢抢。
两个战场之间的距离超过五百里,来回就是一千里的路程,一次通讯的时间至少需要十七八天,某些事情也就不得不进入慢节奏。
郑国离“临淄”这边更远,互相联系上一次就要花费至少一个半月用在消息的传递上面。
“新军战力堪忧?然,不惧郑军也。”吕武说道。
晋国公族的军队战斗力真的不太行。而这是跟晋国卿位家族相比,对上其余诸侯国处在半斤八两或优胜的地位。
吕武安排新军南下的心思并没有多么黑暗,仅是情势需要新军去郑国那边武装游行一波,用以震慑郑国罢了。
在相关的方案确定并拿出来讨论时,吕武将事情讲得很公开透明,早就对郑国可能的反应过度有了预案。
在那个预案当中,新军打不过郑军没有关系,中军、上军和下军会尽快击败齐国再南下前往支援。
所以在大战略上面应该是优先击败齐国,其余可以暂时放在一边。
士匄能看出吕武的恼火,非常明白换成谁都会感到恼火的。
明明计划做得那么好,人前取得了共识,怎么临到事情发生之后却将共识给抛到了一边!?
而在那里面不但国君扮演不光彩的角色,连带中行吴和解朔也辜负了吕武的期望。
这样一来,吕武不是那么着急赶着南下也就能够理解了。
吕武的心思其实没有那么龌龊,他坚信郑国哪怕取胜也难以给新军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再加一个下军就更保险了。
关键这里面没有那么简单。
说一千道一万,再怎么保险也抵不过国君害怕公族损失太惨重,有这个前置条件摆在那里,行动没正式展开前就被吕武事先规划了进去。
所以,国君真的那么干之后,固然是会对吕武造成一些损害,真正被公认没有大局观且不讲规矩的人会是国君。
然后,中行吴和解朔刚当任卿位就失分,未来除非是彻底站到国君那边去,要不面对吕武时只能任由拿捏了。
中行吴和解朔会彻底成为国君的人吗?没有可能的。
一旦他们那么干,阴氏不会再进行庇护,国君也没可能真正信任荀氏(中行氏)和解氏。
等待哪天吕武将荀氏(中行氏)和解氏抬上桌准备分食,两家要么接受被瓜分,不然就是反抗后再被分食。
除非是得到楚军北上的消息,要不然吕武现在不会多么在乎南方发生了什么,又或是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制齐已成,需待处置妥当再行撤军。”吕武说道。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