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德这种玩意对晋人没用,还不如聊个五毛钱的。
吕武看向士匄,眼睛形成对视。
两个人瞬间完成了眼神确认,猜到对方在盘算什么玩意。
有一些在场的人,他们看到吕武和士匄在玩对眼神的游戏,再联想到近期国君的所作所为,控制不住脑子里浮想联翩,身躯哆嗦了一下下,强制自己进入贤者时间,啥都不多想,嘴巴要闭紧,免得遭了横祸。
没有多久,魏琦和之前离开的人回来了。
“蘧伯玉一概不知!”魏琦真心感到一言难尽,不理解怎么会是这样的人出使。
吕武难掩恶意地想道:“我怎么一点都不奇怪,那伙人不这样才是个例。要不怎么出现一个能干事的人,需要拿出来大吹特吹,遮掩九成九的废物。”
越是缺乏什么就越强调什么,是个永远不变的定律!
吕武再次跟士匄眼神交流了一瞬间,站起来说道:“中军、上军拔营,今日便东进!”
不管怎么样,一些姿态还是应该做的,是吧?
第577章:地点“朝歌”
一些人预料得很正确,跟吴国会盟完毕的晋君姬周带着下军和新军经由卫国返回,途中来到了卫国都城“朝歌”。
这个“朝歌”是不是殷商的那个“朝歌”吗?是的,但是有一些史学家认为“朝歌”并不是殷商的首都,而是作为一座陪都。
实际上,殷商时期的地名很少,打开地图能发现有着密密麻麻的“商”来作为地名,后面再加上一些数字。每一个数字都代表着殷商的政治中心在移动,一段时期就换一个地方。
现代有很多人拿“演义”当正史在看,也就是将小说的内容给当了真。这些小说大多出现在有明一代,当时的作者可没有网络资料能查,写小说的人一般也是非常穷困潦倒,很难找到正儿八经的史料。
那么,有明一代的小说家是根据自己个人所知道的历史,加入了多种元素在创作作品,相同的地名出现在错误的地点,能够原谅的吧?
在那一部《封神演义》中,作者许仲琳认为“朝歌”是殷商最后的都城,并且帝辛自焚在了城楼之上。
生长在殷商时代的人会很严肃地说:其实当时并没有城楼这么一种玩意。
即便是到了春秋中叶,诸夏各个列国在建造防御设施依然没有添加城楼,城楼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则是很难考究了。
晋君姬周和随行四“卿”得到了卫国以孙林父为首一帮贵族的热烈款待。
由于卫君卫衎亲征齐国的关系,设宴的地方并不是在卫国的宫城,选在了孙林父的宅院之内。
孙林父是卫国的执政,算是一个权臣,一直以来也就跟卫君卫衎不是那么对付。
他提议召唤来“交响乐团”的时候,遭到了晋君姬周的拒绝。
这是晋君姬周受到了师旷的影响。
师旷曾经点评过卫国的音乐,认为卫国音乐是一种“亡国之音”,理由简单到令人发指,就只是卫国的音乐节奏非常轻快,一句“靡靡之音”就给扣在脑袋上。
卫国建国的历史比晋国还要长,他们一开始就有资格拥有自己的“交响乐团”,来源正是周王室。
直白点来说,卫国的乐曲就是继承自周王室。
一个啥都不是的人,评价了存在近六百的音乐,再张嘴就是“亡国之音”,真的是太了不起啦!
这就好比如一个谁都不认识的人,本身又没有取得过任何一个方面的成绩,敢在音乐节目上点评天王巨星,并且是怎么难听怎么说。到底是谁给了他(她)那样的勇气???
师旷的评价大致上就是:听那种音乐的人都不是好人,卫国迟早要完。
真正的事实是,卫国君臣已经听了那样的音乐接近六百年,每一年都在亡国,结果六百年还没给亡了。
师旷要是知道周王室的众分封国全完蛋,秦一统天下就是没攻灭卫国,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好心好意要超规格款待却遭到拒绝的卫国一众贵族,心情真的是可想而知。
有客来访用音乐进行招待,哪怕是到战国都是一件绝对礼遇的事情,何况当下是春秋中叶?
现如今拥有“交响乐团”的国家并不多,能够得到使用“交响乐团”来款待更是要有大功绩。
给脸不要脸?
如果晋国不是中原霸主,信不信只因为这么一件事情,卫国就能跟晋国翻脸!
孙林父满脸错愕,问道:“为何?”
是呀!
究竟是为什么?
晋君姬周当然不能说害怕听了卫国的音乐导致晋国灭亡。
卫国的贵族却是想起了师旷,一下子脸色彻底黑了。
这特么的!
中原霸主的“公知”就是了不起,随便叽叽歪歪都不怕被打死。
换作其余小国的某个谁敢乱讲话,得到个死无全尸的下场都算是仇人仁慈。
从“楂”离开的晋军并没有遭遇向齐国进军的卫军,等于说晋君姬周等人来到“朝歌”才知道卫国发起了对齐国的入侵行动。
孙林父需要晋国站在卫国这一边,避免晋国对卫国干点什么,遭到晋君姬周听大型音乐会的拒绝,不但不能发火还要陪着笑脸。
卫国的其余贵族内心憋屈,笑起来也就显得无比勉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