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耳想到的就是楚国不给郑国在战场上的两个“军”活路。
这个是很明显的事情!
两个郑国“军”被夹在中间,他们既要面对晋国下军的推进,跟晋国下军打完还有晋国中军。
子耳当然也看出了晋国下军的不对劲,他更知道晋国中军是什么成份。
晋国中军历来就是主力,是那种不管在什么时期,无论从装备还是兵源构成都相当过硬的级别。
阴氏崛起之后跟谁交战都没有输过,考虑到阴氏兼并了郤氏和栾氏,能打也就不显得奇怪。
当然了,吕武领导下的阴氏绝对有自己的特色,并且已经一再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
所以,战场上的两个郑国“军”能扛住不对劲的晋国下军又怎么样,后面还要跟阴氏和范氏组成的晋国中军硬碰硬?智商正常都能预料到郑国两个“军”会有什么下场。
那是郑国的军队已经跟晋国下军打了一场,体力和战斗意志都被进行了消耗。郑军还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心态方面可想而知是个什么状况。
在那种处境下,不是心态崩溃,便是要绝地反击。
然后,郑军跟晋国中军拼命?极可能是死得更快。
子耳吩咐了一连串的事情,自己则是要去找楚君熊审好好哀求一波。
尽管要去哀求,子耳却知道根本没可能得到什么好的回复。
毕竟,郑国的两个“军”已经被包夹,还能让楚军让出空间吗?
即便是楚君熊审愿意,郑国这边还要去求晋国那边。
以郑国的信誉度,再加上近几年郑国与晋国的邦交情况,晋国凭什么放过郑国啊???
另一个心态快崩的人是晋君姬周。
新编下军由公族充当主力来跟郑军交战,位处整个战场的最前端,战局发生新的转变……也就是楚军向前推进,一开始的态势还不是那么明显,等待左右两翼的双方军队都向前迫进,再怎么没有军事常识都明白不但郑国两个“军”被夹住,新编下军也没退路了。
“我不可使下军退却。”吕武进行不是解释的解释,说道:“下军一退必乱我阵型,使我软肋显露于敌。”
大军都有阵型,临战状态变阵是一种大忌,怎么可能为了某些人而去破坏全局。
因此很多时候统帅知道哪一个局部状态不妙,明知道有可能发生被歼灭的事情,还是会咬牙舍弃那个局部的军队。
“寡人未曾多想。”晋君姬周深呼吸一口气,说道:“元戎不必有所顾忌。”
真的吗?
看那一脸的肉疼,明显是口不对心哦!
吕武也就当晋君姬周是讲真话,再一次将注意力放在战场上。
早就有中军的战车和步兵越过吕武和晋君姬周所在的战车,他们是来自阴氏的部队。
按照老套路,战车处在军阵的最前端,后方跟随编队的步兵,看上去不存在什么紧迫,有着属于晋国精锐该有的不慌不忙。
跟下军相距约百米时,各级的‘士’看到信号,放声不断大吼:“全军止步!”
下军跟郑军依然是在交战状态,随着退路完全被堵死,两个阵营的士兵带着一种歇斯底里的心情卖力拼杀,打着打着已经没有了战列线,变成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战局面。
吕武将目光转向左右两翼。
在楚军调动部队时,吕武已经得知楚君熊审派什么样的部队出战,给予魏琦和士鲂的交代就是稳住再稳住。
那两边可是有楚君熊审的“亲卫队”啊!
每一代楚君的左右广数量都不固定,看的是当代楚君的财政状况怎么样。
然后,以历史记录来看,楚君左右广数量最少也不会低于一“广”三十乘战车,战车的附属步兵数量不固定,一般会是甲士级别的战士。
吕武调来巢车,上去借高度更好地观察战场态势。
“一‘广’为一‘卒’,一‘卒’兵车五十乘,每‘乘’有五十兵。”吕武能大概目测身穿土黄战袍的楚军士兵约五六千。
这五六千就是当代楚君的左右广了。
能够看到楚“王卒”都有身穿防具,离得太远不好仔细辨认,能大概辨认出是身穿皮甲。
当然了,在铁大规模应用之前,穿青铜甲片制作而成甲胄的人是少数,一般就是使用皮甲,差别是什么皮来制甲,规格又是怎么样。
吕武再次看到魏氏舍弃了战车,有大批身穿重甲的步兵变成了先导部队,其中包括扛着大盾的魏氏士兵。
而上军中的范氏部队,他们依然是采取“老样子”的布置,战车位列最前端,步兵紧紧跟随。
吕武心想:“魏氏越来越重视重步兵,有点要完全舍弃战车的意思啊?”
这时,一同上了巢车的晋君姬周却大声说道:“郑军偃旗矣!”
吕武视线转移过去,发现郑军的队列中再也看不到竖起的旌旗,耳朵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呼声。
欢呼当然是新编下军爆发出来。
在刚才,中行吴冒险到最前方,亲自向郑军进行喊话,喊的是:楚军根本不会在乎郑人生死,一旦郑国两个“军”完蛋在这里,郑国也许就没救,选择投降输一半吧。
吕武还没来得及多想什么,先是看到位于郑军“屁股”后面的楚军开始恢复推进,下一秒就看到楚军的牛拉战车直接往郑军后队撞。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