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得知大军不会回师,会继续讨伐山戎,心里松了口气的同时,知道对彘裘的考验降临了。
彘裘要成为下军佐啦?正好,攻打山戎就当作是上岗考验呗。
“曹君在‘南山’。”国君霍地站了起来。
曹国是个挺魔幻的诸侯国,国家不大,实力不强,历代曹君却都是狠人啊!
之所以用“狠人”而不是其它,他们当然知道曹国不强,得到晋国的召唤却一次次非常刚。
看吧,一样知道失去了晋国的庇护会完蛋,鲁国跟曹国一比就不是个人。
吕武明白国君不是害怕曹君姬负刍对晋国有什么想法,怕的是彘裘压不住曹君姬负刍给玩“国君带头冲锋”那一套。
要知道曹君姬负刍的老子就是死在冲锋路上,还是帮晋国打秦国给阵亡的。
这一次晋国要打下山戎的江山送给曹国,千万不要好好的一件事情发展成坏事。
吕武说道:“臣即刻邀请曹君前来议事。”
没什么大事,就是一个借口,由元戎出面最好。
事实却是国君和吕武想太多了。
当代的曹君也是个狠人,脑子没自己那个老爹那么耿直,才不会玩“国君带头冲锋”呢。
他的君位是篡来的,还没有好好的享受人生,哪怕是一切都享受过,找死是不可能找死的。
本来吧?吕武抵达“虎牢”休整个五六天就该率军前往卫国,士匄则是需要马上率军南下郑国,出现突发事件被搞乱了节奏。
带来的影响是郑国那边先有动作,子驷亲自来到“虎牢”这边,出面迎接子驷的是士匄,后面跟子驷交流的却是吕武。
晋国只是集结大军在“虎牢”而已,郑国很识相地由执政过来商量投降条件了。
吕武的态度很是耐人寻味,几乎是子驷说什么就是什么。
子驷对此感到极度的无奈。
郑国的国家信誉早就破产是吧?
那么,晋国不信任郑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是,吕武认为子驷说什么都是废话,只想看到能拿到手的利益。
现在毕竟是一个要脸的时代,导致吕武不能在没有打一场之前开口勒索,子驷想说什么尽管说,说完回去整军备战,打完了再来聊其它。
子驷对这个套路很熟,自从郑国信誉破产之后,晋国和楚国都是这么对待郑国的。
“元戎如何肯信我?”子驷简直想哭。
吕武来了个笑而不语。
子驷:“……”
第614章:哟呵,给你脸了?
如果晋国和楚国表态信任郑国,应该换成郑国自己疑神疑鬼了。
不是那样的话,子驷何必搞出自残的那一套?
发生在卫国的“沫之战”则是敲了子驷一记闷棍,使得计划出现了变动。
按照子驷的谋划,郑国需要和晋国、楚国都打一场狠的,用实际战绩证明郑国虽然没有两个霸主国强大,实力方面却是还有一些。
跟两个霸主国打完,郑国也该被削弱了,对晋国和楚国的威胁不再那么大,遭到的忌惮也该小很多了吧?
子驷挑来选去,郁闷的发现硬要有个对比,晋国明显比楚国更可以信赖一些。
简单说就是楚国和晋国都不是什么好玩意,能做的只有比烂罢了。而对比起来,晋国比楚国更加讲信用。
楚国其实也是一个挺有信用的国家,他们说不会马上灭掉哪个诸侯国就绝对会用慢慢消化的方式。
他们前前后后灭掉的诸侯国数十,还没有算上在南方消失了的部族。
灭国太多的直接后果就是,楚国强大了起来,现存的各个诸侯国却是对楚国无比警惕。
那样能阻止楚国继续扩张吗?明显是不可能的事情。能产生的结果是跟楚国比邻的诸侯国警惕性变强,楚国想再灭掉他们的难度增加,以至于楚国已经有数十年没再成功并国,内部时不时还会爆发一波乱子。
晋国灭掉的国家其实也不少,要不然晋国哪有现如今的规模,还会是一个鼻屎大的诸侯国。
相比起楚国吞并诸侯国的过程,晋国变大变强的过程更艰辛一些。
那是双方地理位置所决定了的事情,周王室取代殷商之后,好的地盘肯定是给嫡系,东面再安插心腹重臣,西边干脆就不是周王室能够伸手,只好将一些边缘角色集中安排在南方。
这个“南方”可不是后世的两广、福建、江浙,最南也就是碰到湖南北部的边角而已。
知道晋国的快速扩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其实就是发生“曲沃代翼”之后。
这个“曲沃”是晋国公室,然而他们被定义为叛乱势力,成功取代了“翼”立刻灭掉荀国,随后每隔几年或是十数年就再灭一国,百年来没有停止过扩张。
晋国现在的卿位家族荀氏并不是荀国的后裔。荀氏其实是晋国原氏的别出小宗,说白了就是一个小宗成功逆袭的例子。
现在谁还管什么原氏,只知道有一家荀氏。
子驷看着刚刚过来又马上离开的中行吴,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
刚刚中行吴是来找吕武请示,询问大军要不要立刻开拔。
没有说地点,很是吓了子驷一跳。
后来子驷想了想,要对付郑国肯定是范氏出场,怎么都轮不到荀氏(中行氏),动脑子猜测晋国要搞什么。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