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想象的是,一旦晋国将给鲁国的好处回收,卫国绝不可能将到手的城邑还给鲁国,到时候事情的进展将会变得非常有趣。
什么情况?
鲁国动嘴巴帮卫国伸张正义,惹怒了晋国,卫国却不交还原本属于鲁国的城邑?
夭寿啊!
卫国君臣果然都不是正常人。
鲁国君臣则是地地道道的傻逼。
吕武没打算在晋国刚刚得到的疆域逗留多久,处理完城邑的归属就要赶往齐国。
已经姓了晋的原卫国贵族,不是每一家都保留原样,不少自愿置换封地,想去晋国腹地过日子。
其实,他们愿不愿意置换,吕武都会让他们愿意。
那关乎到吕武的重大布局,实力不够强没有决定自身命运的资格,对上荀氏(中行氏)和范氏、魏氏、韩氏、先氏、张氏……等等,要用到话术了。
孙林父本来想给什么答案不重要,察觉到吕武的态度,说道:“我可处置。”
阴氏想要在西边和北边搞“称霸”活动。
范氏有样学样盯上了南方。
其余家族主动和被动地加入到新一轮的封地置换之中,绝大多数家族需要听天由命,少部分家族还有想置换到哪里的选择权。
经过这一轮的封地置换后,晋国贵族名下的封地将变得集中,他们的发展策略肯定也需要重新制定。
吕武扫了一眼中行吴,再看向孙林父,说道:“孙氏未来可期。”
一句承诺让孙林父大大地松了口气,内心里对未来也充满了期待。
做出承诺的人是晋国元戎,一个年龄正处在壮年,并且将实力弱小之解氏两次扶上卿位的人。
不管是为了晋国,还是为了一些以家族利益为出发点的谋划,怎么着吕武都要对孙林父有所奖励。
孙林父原先是一国的执政,看他一系列所作所为并不是没有能力,运气不好碰到一个精神病国君罢了。
吕武是孙林父的“引路人”,不出现意外的话,孙氏在晋国只能以阴氏马首是瞻。
那么,以孙氏的实力能在晋国贵族阶层排到什么样的层次呢?这一点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才能清楚。
吕武对孙林父的第一个考核已经得到通过,接下来就看孙林父能不能解决好后续。
近年来晋国的卿位变动有些频繁,质量上的变化更大,现有的好些卿位家族并不能做到“名副其实”的程度,必然还会出现新的洗牌。
孙林父哪能想得到吕武的最终考验是什么,更不会发现自己原来也有机会成为晋国的“卿”之一。
他现在想的就是展现出自己的价值,好好地将接下来的事情办妥。
成功地帮晋国获得了城邑,接下来就是清理不接受现实的那一批人,再来则是带上礼物前往“洛邑”了。
吕武在大河北岸的“牧”又待了一段时间,轮番被卫君卫衎派来的人求见了十三次,没有一次接受求见。
“看来精神病不打算接受现实呢?”吕武还是那个态度,不在乎卫君卫衎要搞什么,大不了就是近一步帮卫国瘦身。
吕武找来中行吴,说道:“你率下军入鲁国。”
中行吴有点被吓了一跳,想道:“刚对卫国下完手,轮到鲁国啦???”
第617章:一帮怂逼
中行吴打从心里觉得吕武太猛了。
晋国没有任何一位元戎在就职后连续出兵的例子,并且每年的交战对手不止一个。
吕武就职元戎之后打了六场战争,规模最大的无疑是“沫之战”,折腾了好几个国家。
齐国被肢解,留下了不少的后续。
卫国干脆没了三分之一的城邑。
郑国占了六场战争中的三次,眼见着梅山以北的城邑也要丢。
晋国吞并卫国大河北岸城邑不算在六场战争之中,只因为头铁的卫国贵族抵抗没有形成规模。连这种交战都算的话,哪可能只有六场战争。
“现在轮到鲁国了?”中行吴当然知道鲁国是个什么德性,对这么一个嘴炮王者没什么好感。
鲁国对晋国处置卫国有所怨怼。而鲁国的怨怼产生得很是莫名其妙,要有也该是恐慌吧?
卫国的下场算是一种卫君卫衎的“求仁得仁”,反正绝不是晋国在无理取闹。
事实上,晋国不处置卫国才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几乎是鼓励各个诸侯国跟晋国过不去了。
所以,鲁国产生恨意和感到失望是几个意思啊?
吕武一直以来对鲁国已经足够忍让和照顾,不是存在什么顾虑,是先有智氏顶着,后面轮到要给魏氏面子。
负责鲁国邦交权的是魏氏,晋国这边不破坏规矩为前提,谁的负责对象作死,该由哪一家去进行处置。
这就好比如莒国一再作死,没有得到吕武的同意,晋国无法绕过阴氏去处置莒国一样。
士匄是得到了吕武的首肯才出兵攻打莒国。
吕武同样是得到魏琦的授权才能处置鲁国。
一定是晋国过于照顾鲁国的关系,才搞得鲁国无法认清自己的定位,偷偷摸摸在史书上黑晋国也就算了,近年来嘴巴哔哔叨个没完,着实是太欠收拾了。
吕武对中行吴的命令是,监督鲁国退出从齐国那里占领的城邑。
如果鲁国死皮赖脸不想走?下军已经得到元戎的授权,能够直接武力驱赶任何一个鲁国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