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诸侯国愿意听从晋国的调度,除了晋国本身很强大和霸道之外,要说跟周天子没关系也不尽然。
到目前为止,周天子还是掌握着“名”与“器”两种大杀器,除了楚国和吴国之外,还没有诸侯明目张胆拿周天子不当一回事。
为什么吴国也被算进去?他们称王了啊!
吕武对“反晋联盟”有多少兵力不是特别在意,某种程度上甚至希望“反晋联盟”集结的兵力更多一些。
一次交战将各诸侯打得流血越多,肯定会给他们接下来的行动造成更有利的环境。
如果这一次交战他们失败?代表没有那个实力去干“化家为国”的事业,老老实实接着当晋国之臣,同为一国之臣继续跟诸侯过不去就是了。
“齐牟图反攻倒算,仍有余力出兵‘斗首’?”吕武讶异自己是不是有点小瞧齐国了?
那些多少万之类,不以正式的军事建制称呼,代表周礼从某种程度上被打破了。
也就是说,列国各自打破了周王室那边的限制,不再遵守什么样的国家只能组建多少军队啦。
什么?晋国早就不拿周礼规定的“军制”当回事?那能一样吗???
晋国打破掣肘或桎梏,为的就是保住周天子的“唯一性”,是不是情有可原啊?
哦,跟情有可原没什么鸡儿关系,那晋国崛起成为霸主,能够以武力压迫诸侯,谁敢哔哔就出兵揍一顿,是不是就有关系了?
所以是,诸侯有实力承受反噬,一样可以不在乎周礼,没实力继续老老实实接受限制呗。
现在的情况则是有点不同了,也是楚国和吴国相继称王之后的历史拐点之一。
什么拐点?简而言之就是,晋国这一次内乱太过于严重,再来是诸侯也受不了晋国的“双标”,认为晋国已经没有能力对他们形成制约,试图用实际行动进行反抗。
历史走到当下,几乎是提前了一百年让诸夏进入到“礼崩乐坏”的时代,是好是坏则需要给后人评说了。
最为简单的道理,一直分裂状态的诸夏好,还是无所不用其极而有了大一统的局面好,该怎么去选择?
“无忌再往‘洛邑’一行,取天子旌节,携公卿而来,明岁合兵南下。”吕武笑眯眯地说道。
韩无忌愣了一下,像是有点没搞懂那么做有什么好处。
周王室变得弱小,再怎么弱也是诸侯的“宗主”呀。
吕武这个人吧,明明是要搞为人臣者最不能做的事情,偏偏做事还总追求名正言顺,该怎么进行评价?
第739章:该安排秦国了呀
冬季来临,大雪、中雪、小雪换着下,慢慢将山川披上一层银白之色。
秦国都城“雍”一样成了一座银色之城,并不会因为它的历史悠久而有区别对待。
话说,“雍”是什么时候成为秦国都城的?是在公元前762年,时任秦君文公选了这个地方,用意是向东面各诸侯更近一步。
跟每一座城池相同,“雍”的建立并不是从四周的城墙开始,相反是从建造一座夯土台伊始。
为什么会是那样?理由只是需要祭祀天上神灵和山川诸神,再来就是向祖先进行祷告了。
祭祀需要有专门的场合,人们就会建造一座高台,一般是看上去像个立体三角型的建筑,顶上留下一个可以活动的平台。
这座“台”不出意外会一直留着,给予日后每一代君主用来举行祭祀和祷告之用,重大意义的出兵也将在这里举行出兵仪式。
有“台”在那边,宫城基本上距离“台”不会太远,周边也会留下一个或大或小的广场。
“雍”的祭祀台在靠近汧水的方向,导致的是宫城也离汧水相对比较近。
现在,吕阳站在宫城的西面城墙之上,远远地眺望着汧水那边。
不出现意外的话,汧水的河畔会有一摊摊殷红色的血水,一些没有来得及拉走的无头尸体也将堆叠在那一边。
吕阳从晋国返回秦国,来到“雍”代行执政职权,下令召集各处贵族来“雍”。
听从命令来到“雍”的秦国贵族未必会死,没有听命应征的秦国贵族则是绝对会被算账。
期限一到,阴氏的骑兵活跃起来,他们或是单独前往某个秦国贵族的封邑,可能会到了某处要求驻军配合再去清算某个秦国贵族,当场杀死就腌制脑袋送往“雍”城,活捉则是押解而去。
八个月的时间里,秦国这边真正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由此爆发了大大小小的交战近百次,许多死不悔改又不想人死族灭的贵族选择逃亡向“冀”,其中的八成被阴氏拦截,一成因为内讧或被野兽解决掉,只有不到一成的贵族逃亡成功。
“宗子,罪犯及族人已竭尽斩首,尸首当如何处置?”无地原本是秦国的‘庶长’之一,不知道是经过了什么样的心路旅程,变成阴氏忠犬了。
那么多的投机分子不用,着实是太过可惜,吕阳才没有傻乎乎地脏活累活都由阴氏自己来干。
无地心中有愧,要说后悔什么的则是没有,不取决于太复杂的因素,一切只因为阴氏来管理秦国建立了“公平”。
什么“公平”呢?就是有功必赏和有罪处罚,不会因为谁身上流的是什么成份的血,采取十分明显的区别对待。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