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面,老朱家重新重视长城防御体系,“九边”防御链上的长城从夯土改为砖石,并且还大批量地进行筑城。
吕武“躲”在秦地这边大搞工程,肯定需要从晋国那边的封邑抽调人手。
现在晋国的状态是,作为元戎的吕武不老老实实待在“新田”处理国家事务,中军佐士匄被牵绊在南方督造武城,上军将中行吴则是全心全意在梳理攻打下来的卫国,当家作主的人变成了被留在“新田”的解朔这个下军将。
有鉴于之前晋国发生了太多的大事,内战和打得楚国屈服同时发生,一大群人处在懵逼状态需要一点时间来消化消化,晋国在一年的时间里也就变得很消停。
大家原以为吕武会很快返回“新田”这座晋国的政治中心,结果是士匄回去,中行吴也回去,偏偏吕武一点要回去的意思都没有。
时间又是过去了一年,缺少了吕武待在“新田”致使晋国根本没办法搞什么大动作,“东方世界”进入了难得的和平时期。
某一天,中行吴爬山涉水到来,看到忙得红红火火的工地,一时间不忙着去拜会吕武了。
阴氏在秦地建造新城在晋国并不是什么秘密,大家得知这个消息也就能理解吕武为什么一直没有回去“新田”了。
建城呀,对任何一个家族都显得很重要,谁碰上这事暂时旷工都是能够理解,就是跟合情合理没什么关系。
中行吴当然不是静悄悄地来,他在事先就派人给吕武送信,得到允许才过来。
那么,中行吴为什么要来找吕武呢?肯定不是奔着马上分裂晋国而来,也不是因为晋国现在只有元戎、中军佐、上军将、下军将、下军佐,缺了上军佐、新军将和新军佐。
国家重要职务出现空缺,总理国家大小事务的元戎不但人在外面,并且还迟迟不拿出一个处置方案,不但是玩忽职守,还显得极度不正常。
期间不是没人提过意见,遭到了士匄的一阵社会毒打,后来大家也就不再提了。
吕武得知士匄做了什么事,猜测两人已经形成默契了。
什么默契?当然是不能挂在嘴边的大事。
在那么一个过程中,能看出谁忠心于晋国,还能观察一些晋君姬彪是装单纯还是真的单纯,试探公族的态度,查看各个列国的举动。
“元戎,中军佐吞郑国,子产于‘大陵’复国,趋炎附势于楚国。”中行吴知道这样的大事吕武没可能不了解,说还是要说的。
果然,就听吕武说道:“我已尽知。你此来所为何事?”
不就是灭掉郑国吗?吕武也有参与的。
那个“大陵”原属于不羹这个国家,后来不羹被晋军攻灭,郑国悄悄地把原属于不羹的地盘纳入囊中。
现在子产跑去不羹那边复国,又靠向了楚国,偏偏楚国还进行了接纳,以后就是郑国加上楚国跟范氏掰腕子的节奏了。
中行吴说道:“我欲启战事,出大兵伐齐。”
吕武颔首,说道:“齐复灭谭、纪,沦为叛逆仍不知悔改,当伐。”
中行吴说道:“如此,我可否召鲁、莒、莱、宋、曹……诸国听成?”
哎呀?
有点意思了。
荀氏已经实际控制了卫国,给东边各个诸侯敲响了警钟,引发的忌惮不是一丝半点,一个以齐国为盟主的新势力已经有成型的趋势。
在这种现状下,中行吴提出召唤列国一起攻打齐国,用意不止是看看列国的成色,还在为荀氏继续向东扩张打伏笔吧?
吕武心想:“我离开政治中心两年,不就是为了形成分割自治的局面吗?中行吴是到现在才看明白,还是折腾了两年整合好内部,有信心再进行新一轮扩张了?”
在原历史上,荀氏可是晋国开疆辟土的大将,光是智氏就很勇猛地攻灭了仇由。
吕武定定地看了中行吴一小会,问道:“荀氏不惧山东诸侯联合?”
那边的齐国好不容易有点起色,大家伙就巴望着齐国扛住晋国,免得晋国找借口灭掉其余诸侯。
晋国向那些国家发去听成的命令,诸侯是答应还是不答应?
诸侯拒绝,以齐国为盟主的新势力就会现形。
诸侯答应,一旦齐国重新倒下,他们不想想自己会落个什么下场?
不过吧,甭管是什么局面,反正吕武都乐见其成。
第762章:不可逆转了啊
中行吴走了,带着少许的失望以及极大的困惑离去。
这些年晋国风云一再突变,先是削弱山东诸国又干挺了楚国,内乱那是一再上演的事也就没有引起多少惊讶,后面吕武再次统筹着干了不少大事,包括灭掉郑国,还有让楚国彻底服软。
到了这一地步,吕武不但在身为人臣上已经达到圆满的境界,从一个小破落户将家族发展得那么壮大也是一名家主的顶级荣耀,按照道理就该到了维稳以及想法子极尽享受的时刻了。
要稳,那就必须坐镇“新田”压住晋国的各方各面,结果是吕武一离开就三年多的时间没再返回“新田”去,不但国事上的大事被耽搁下来,连带对一些贵族也失去了震慑。
“我为何不坐镇都城,便是放纵国中贵族与列国诸侯啊。”吕武看上去很惬意地在喝着果子酒。
特权阶级嘛,大多是给三分颜色就敢开起染坊的货色,有法子没法子都要寻找好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