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之戎和陆浑戎还没有被完全击败,阴氏也没有移民过去,修建武关的成本着实是太大了。
想要修建伊阙关?总该先去进行勘察,根据有利地形来进行规划;另外,伊阙关选址在周王室边上,并且距离范氏核心封邑有点近,太早修建不知道会惹出什么事来。
阴氏在筑“长安”城的同时,修建函谷关的相关准备也行动起来,两个地方的大动作根本瞒不了人。
大家现在就看着阴氏的一举一动,猜测到底要搞什么玩意。
“我闻士匄动用郑人修葺‘新郑’,其速从重。”吕武很高兴士匄有这个觉悟。
阴氏动用了三十万人筑“长安”城,人是哪来的?约二十万是来自郑国的收获,也就是前一次南下时捕捉的俘虏,剩下的那些则是秦国那些冥顽不化的残余。
所以啦,吕武完全还有足够的人力去为修建函谷关做准备,等“长安”的工程减少之后,再将修建“长安”的劳力调去修建函谷关。
吕阳当然能想明白范氏为什么要重新修葺“新郑”了,是要当作新的核心重镇嘛。
他问道:“荀氏可有动作?”
中行吴近期做什么都慢了阴氏和范氏一拍,不太好搞清楚是思维跟不上,还是荀氏的硬实力不允许。
吕武皱眉说道:“我料荀氏将会攻伐邯郸赵。”
合适让荀氏来作为中心的地皮不少,要说最佳的选择则是“邯郸”了。
其实,中行吴不选“邯郸”都不成,选卫国那边的城邑来作为中心会直面山东诸侯的威胁,一旦政治中心时时刻刻遭到威胁,荀氏哪来的精力和余力去顾及其它区域呀?
范氏选“新郑”是靠近楚国,问题吕武不是帮忙规划了一座武城顶在前面嘛。
荀氏选在“邯郸”的话,一来是能够避免直接受到威胁,再则就是方便向阴氏或范氏求援。
当然了,中心选在“邯郸”的荀氏是便于联系阴氏和范氏,某天跟阴氏或范氏翻脸也会深受其害。
目前吕武的心思很平淡,亲自监督筑城,坐视晋国的风云变幻,密切注意范氏对南方的攻略,不会去管荀氏跟山东诸侯即将爆发的火拼。
这个也是中行吴为什么会失望而归的原因,明显是看出吕武要以静制动了。
吕阳跟着皱眉,问道:“如荀氏无罪而伐于邯郸赵,我家……”
吕武笑着说道:“范氏亦无罪而伐于赵氏。”
阴氏连赵氏的生死存亡都没有管,去管主动疏离阴氏的邯郸赵做什么?
至于说赵旃留下来的情分?阴氏庇护了邯郸赵十多年,还不够还的吗?
再则,要不是阴氏打崩了秦国还进行吞并,信不信吕武会早早就盯上“邯郸”那块地皮?
如果赵胜拖家带口来找阴氏庇护,阴氏肯定会进行收留。
赵胜想要阴氏出兵抗衡荀氏?这事想都别想的。
吕武重新恢复了淡定,幽幽地说道:“大局已定,且坐看风起云涌,静待云卷云舒,笑谈岁月流转。”
第763章:侯爵?侯爵!
在这三年间,阴氏并没有停止对外用兵,只是相对于集结十数万人的大动干戈,出兵讨伐乌氏、空同氏以及对伊洛之戎、陆浑戎的动作就有点小了。
乌氏就是那个乌氏,整个部族的人口约在四五万左右,栖息在泾水上游,也就是秦地的西北方向。
秦国以前跟乌氏的关系不错,双方在贸易上是秦人拿粮食和布匹跟乌氏换取马、牛、羊和皮革,后来关系则是迅速恶化了。
轮到阴氏控制秦国,出兵攻打乌氏变得更加频繁,一开始乌氏还会集结大军迎战,后来被折腾得不轻被迫向西迁徙,撞上一个叫空同氏的部族进行合流,一块抵抗来自阴氏的侵扰。
双方进行的大大小小战事有点难以统计,小规模的摩擦不算,合兵在万人以上的交战多达十三次。
阴氏既然已经把秦国灭掉和进行吞并,乌氏和空同氏也就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了。
吕武带着五万大军来到秦地,划出去两万两千五百士兵组成三个“师”,再抽调一万骑士,组成了讨伐乌氏的方面军,三年一再追击之下,逼迫乌氏和空同氏的残余逃向了黄河上游(现代靖远一带)。
义渠?这个部族早被打没了。
随着乌氏、空同氏和义渠消失或败逃,摆在阴氏眼前的只剩下“冀”那边的秦人残余。
当然,阴氏没有彻底解决乌氏和空同氏之前,不会主动讨伐“冀”周围的秦人。
那些秦人会不会主动集结大军要跟阴氏拼了?看他们有没有那股心气吧。
吕武所知道的是“冀”那边的秦人一日三惊,一再集结大军进行防范,东进的意图则是看不到。
事实上,阴氏一家就能解决掉秦国的精华部分,仅剩的“冀”周边秦人脑子不糊涂,怎么也知道干不过阴氏的。
“父上,出击‘冀’一役,儿愿统兵。”吕阳这是来请缨了。
吕武看着已经开始在蓄须的大儿子,讶异地看到吕去病这个半大小子也是一脸的意动。
有那么一件事情是吕武怎么都没有想到的。他给自己的第四个儿子取名叫去病,纯粹就是幼儿时期看着不太好,想要讨一个好彩头而已,没想到吕去病对骑兵会那么痴迷。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