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为什么“彭城”这边会有楚国贵族?楚国对周边国家的威慑力度很大,也就让楚国贵族很喜欢到周边邻国耀武扬威,搞得南方诸侯不堪其扰。
吕武问晏婴,道:“可愿一同南下?”
晏婴估计没想到吕武会有这么一问,代表齐君吕光之前没交代,还是说道:“汉侯盛情,寡君怎敢辞?”
哟呵!
态度这么谦卑呀?
按照道理来说,汉国位处西边,齐国处在遥远东边,不用这么怕的。
士匄就对中行吴低声说道:“汉侯两次率军攻齐,齐人深惧之。”
中行吴说道:“我闻齐国效仿汉国变法,当是有求问之心。”
说到变法,士匄或许不那么敏感,直接对上齐国的中行吴更有体会。
齐国明明眼见着马上要不行了,执行变法却是爆发出了超乎想象的力量,可见变法不但有用,还让齐国找对了变强的方法。
中行吴也想变法,比较要命的是一帮宗亲在阻止,由于齐国的威胁比较大,又导致他不能让荀国内部爆发出太大的矛盾,只能不甘的安耐下来。
士匄低沉地说道:“我亦寻求图强,然……公族多有顾虑。”
中行吴还没有跟士匄提到收留彘裘的事情。
不管士匄知不知道那一回事,反正也没有提。
变法嘛,肯定会让既得利益者出现损害,范国和荀国都有一大帮公族,遭遇到相同的阻力了。
其他的列国,有心变法的国君情况更糟糕,不但有公族阻止,非公族的贵族知道郑国变法是损害了谁的利益,不说变法还没事,一说变法就该是一片沸腾。
像是难兄难弟的士匄和中行吴面面相觑之余,看着跟晏婴好像很聊得来的吕武,内心里满满都是嫉妒。
第787章:吴国可怜吗?
熊招为什么会选择在“会稽”进行相王?
如果说是为了祭奠夏后氏……也就是大禹,楚公室一脉跟大禹好像关系不大吧?
再则说了,除了特定的节日,又或是个别几个诸侯,没谁会想去祭祀大禹的。
汉国、范国、荀国、齐国的队伍合流,等于要参加相王的四位诸侯在同一支队伍,有那么点北方诸侯“合一”的意思,不知道楚国那边会不会多想。
“吴国仅存一隅,再失‘五湖’则亡也。”士匄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会更关注南方的动向。
那个“五湖”后世被改名成为“太湖”,是指很大一片的区域。
吴国的大城很少,有数的也就那么几座,大城不多,“邑”级别的城池同样少,吴人将“邦”级别的定居点弄得到处都是,一般还是选择山林环境栖息。
当前楚国将吴国逼得仅剩一隅之地,不代表楚军攻占的吴国地盘就是楚国的固有领土了。
属于沦陷区的那些部分,山林里面躲藏着非常多的吴人,他们在吴国陷入绝对颓势的时候躲着,等待吴军开始反攻就会从山林里钻出来。
楚国跟吴国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很久,战争模式跟中原诸侯较量,乃至于跟南方诸侯较量,其实都不一样。
别看吴国现在很多地盘沦陷,抓准时机短时间内就能光复。
同理,吴军哪怕是占领了楚国的城邑,只要楚国反应过来,吴国的占领军大多数时候是提早灰溜溜跑了。
楚国和吴国的抗衡,哪怕是其中的一国被灭,复国又迅速驱赶走侵略者,历史上就反复发生了几次。
吕光讶异问道:“楚王会盟‘会稽’乃是彰显对吴大胜?”
应该是有这么点意思在内的。
楚军控制“芜湖”前前后后已经有五六年之久,随着时间越来越久,吴人以后想夺回去的难度就会一再增加。
吕武心想:“楚国又没有向‘芜湖’那边进行移民,仅仅是军事控制而已。”
只是派军驻扎?代表着随时都能撤军将地盘放弃。
要是有迁徙人口过去,怎么都要顾忌本国子民的生死,想放弃就要想一想民意会是怎么样了。
只是吧,现在民意什么的都是屁,甚至连屁都不如。屁还能让人闻到臭味,只要贵族不反,民意什么的对一国之君根本无所谓。这个是因为在当前历史阶段,没有爆发过黎庶“起义”的事件。
当然,哪怕是百姓一再闹动静,有了大泽乡事件、绿林赤眉事件、黄巾事件、瓦岗事件、黄巢事件、方腊事件……等等,一个个又有谁在乎百姓了吗?没有的。
那么多的“事件”只是向统治者揭发一个事实:百姓真的连屁都不如,真正应该严防死守的其实就是特权阶层。
“寡人所知,吴越互盟,越悖盟攻吴,占吴地多也。”士匄又透露出一个消息。
是啊,之前吴国拉上越国一块对付楚国,眼见着楚军越来越难打,越国的国君夫谭连招呼都不跟吴国打一声,传令越军干掉还是盟友的一批吴军,开始了对吴人的烧杀抢掠。
所以了,吴国是国土大部分沦陷,相当一部分疆域是落到了越国手里。
吕武问道:“越国与楚国互盟?”
士匄要有说道:“未有之事。”
一声嗤笑出现,笑声是吕光发出,又说道:“南疆诸侯皆蛮夷也。”
在当前的历史阶段,蛮夷专门指不奉行周天子礼法的那些势力之主,像是什么干越、杨越、三夷、闽越被称呼为蛮人,简单说就是这批蛮人根本不被中原诸侯放在眼里。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