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韩起之前跟楚国和郑军都有过交战,他手里的那个“军”肯定是没有满员的状态。
吕武的心没有那么大,想要重创楚军的同时,还要歼灭约一个“军”兵力的韩军。
他的目光转向了“虎牢”的位置,脑子里过一遍当前得到的汇报,嘴角渐渐勾了起来:“控制住‘虎牢’也就等于控制住了门户。不用歼灭韩军,甚至不用重创,他们想回国首先要将‘虎牢’夺回去。”
向戎等了大约一个时辰,重新看到吕武时,讶异地发现吕武心情很好的样子。
已经多耽搁一个时辰的向戎没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浪费,问候之后直接对吕武提出带着宋军撤回国的请求。
吕武问道:“昨夜宋军收获多寡?”
啊?
大家不是同一国,盟友虽然是盟友,直接问不好吧。
向戎倒是想回答,要命的是宋人可没有汉人的效率,再来是双方在数学的认知上有着明显差距。
直白说就是,向戎根本不知道有多少收获,时间也不允许宋人去进行点算。
吕武其实不在乎宋军有多少收获,见向戎没有领会,选择将话讲得明白一些,说道:“如宋军不急于归国,楚军已然大败,足下可率军转道陈、蔡、沈尽情收获。”
玛德!
也就是汉军在时间上不允许,要不然才不会放过楚军囤积的那些物资。
另一方面,现在的人力资源非常宝贵,换作人口过剩的年代,吕武才不会明知道抓那么多俘虏有风险,还想着将战俘全数押送回国,不是选择原地释放俘虏,或是选择将俘虏全杀了。
这么说吧,前往攻击韩军的那些汉军,他们就是吕武用来争取时间,好转移战俘和其余战利品的。
向戎一点都不想带着宋军继续转战,只想安全地将宋军带回去,为了能让宋军安然归国,甚至愿意在必要时刻丢掉到手的战利品以及战俘。
没办法的事情,几年前宋国遭到天灾,一下子葬送了两万大军。后来的几年时间里,宋国不是被楚国打,就是被范国打,不光资源方面的消耗很大,兵力的折损也挺惨重的。
向戎没有回应吕武的建议,反而问道:“汉王将择何处与寡君会盟?”
宋国要当汉国的小弟,总该举行正式的会盟,再昭告天下的呀。
吕武心想:“会盟?接下来就是对韩国进行全面战争,我哪来的时间去跟宋君佐玩会盟游戏啊。”
是的,宋国的国君又换人了,变成了子佐。
吕武正要措词来拖延几年,大帐外面传来禀告。
“楚王招战死,‘左右广’覆灭?”向戎怀疑自己听错了。
吕武要用放声大笑来展示自己的喜悦之情,想到向戎在场给硬生生忍住,改为一脸的悲戚,道:“历代楚君皆勇,楚王招尤甚也!”
人都死了,给个美名又咋地啦?
而这一刻,向戎感觉到了大恐怖,无法进行表情管理,满脸的扭曲,心中想道:“汉国竟然杀死楚王招?这下出大事了!结盟?还结个鬼!楚国不会放过汉国,宋国千万不能成为楚国怒火下的牺牲品!”
第819章:都是无耻小人
向戎真心是被吓得不轻!
春秋数百年的交战历史中,死在战场上一国之君的数量并不多,大多数还是死于流矢之下,并不是被刻意杀死。
按照惯例,哪怕是一国的国君之间,战场碰上了也就是各自致意再分别退却,不会去玩什么不死不休。不太好说他们为什么不针对对方,可能是要保持一国之君的“特殊性”吧?
在春秋的守则之中,不是贵族不能杀死贵族,贵族对上贵族不能俘虏也会放走,贵族对上一国之君需要行外臣之礼再识相地走人。
曾经的郤氏对上楚君熊审来来回回五次致意再退走,到底是为了什么?
他们实际上就是受限于规则,或是维护规则,好达到维持“王侯将相有种”永远不变的目标。
没什么好说的,大家都是利益受益者,破坏规则也就等于是在掘自己的后路,何必呢?
楚王招死在了战场上,到底是汉军刻意杀死,还是死于流矢?不管到底是怎么死的,楚国并不是吴国,只要熊招的子嗣继位绝对会进行复仇的。
向戎太了解楚人的性格了,非常明白楚国一时半会奈何不了汉国,必然会将气出在汉国的盟友身上,很想开口对吕武讲一讲宋国还是不跟汉国结盟了。
而吕武在大喜之后,情绪稳定下来多少是感到了一丝丝的感伤。
其实,对于吕武来说熊招不是非死不可,只是熊招死了能让汉国在短期内得到更多的好处,从长期来看则是一项坏处。
事情的进展都已经是那样,吕武多想完全没用,稍微感伤了一下下,注意力转到向戎身上,说道:“楚王阵亡,汉与宋互盟之事……或该延期?”
向戎呆住了。
有这种好事?
“汉王仁厚,宋举国上下必将铭记!”向戎只能这样表态。
吕武已经知道宋国陷入衰弱期,哪怕楚军这波北上的大军损失惨重,宋国还是扛不住楚国的怒火。
再则说了,向戎虽然事先找楚王招解除盟约,宋军当夜加入交战,尽管打的是楚国的盟友,遭到楚国痛恨还是一种必然。
所以,宋国跟不跟汉国结盟,一样会遭到楚国的报复,只是宋国没有跟汉国结盟,遭到楚国的报复会轻一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