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阳说道:“解氏唯有富贵不过三代可行。”
是吧,解氏自己没有干找死的行为,汉氏子姓只能从解氏的后代入手,不给予有立大功的机会,慢慢让解氏自己衰弱乃至于消亡。
吕武又问道:“你可知为父为何接纳孙林父,亦赐予右相权柄?”
吕阳答道:“孙林父乃卫国公族,亦为卫国旧有强族,当世仍有亲朋故旧健在。大汉与荀国必有一战,届时孙氏可为助力。”
什么道理都懂,为什么秉承一味杀戮来解决所有难题的信念呢?
吕武说道:“荀王吴岂不知孙氏归我留有祸患,为何仍使之附汉?”
这个吕阳还是能懂。
荀国将卫国灭了,大部分的卫国贵族成了中行吴的臣下,中行吴前期接纳孙林父不过是为了快速整合卫国的力量,好跟展露出敌意的齐国、鲁国、曹国等国家相抗衡。
中行吴很清楚借用孙林父的力量必将使孙氏对原卫国贵族的影响力增加,只是相比马上可以用卫国贵族的力量去抗衡齐国、鲁国、曹国等国家,还是决定先无视后患顾着眼前。
不能光从中行吴的选择去区分对错,要看当时的格局究竟是怎么样。
很多人观看史书,用“上帝视觉”去评判某位历史人物,他们觉得某件事情一眼了然,十分不理解那位历史人物为什么会做出那么蠢的选项。
那完全是用已经知道答案的眼光,去恶心当时因为很多原因不得不去做的历史人物,粗俗点就是马后炮,文雅点则是事后诸葛亮。不想想当时面临选择是自己,受限于那么多的不利因素,能不能做得比那位历史人物更好。
其实啊,哪里存在那么多的“我上我也行”,更多的是“立刻现原形”。
这算是吕武给吕阳布置的“作业”,离开“长安”前往“吕梁”之前肯定要交的。
到时候,说不定吕阳交的“作业”太优秀,使得吕武一看不让吕阳去“吕梁”了呢?
针对绵诸的战争已经呈现结果,吕政甚至还大大震慑了狄戎,算是超额完成了任务。
西征大军还在班师途中,汉庭就已经有人开始在准备迎接的礼仪。
目前汉国最为紧要也是迫切的事情,除了明年即将东出,其余的什么事都要靠边站。
这是哪怕魏武去三戎处理毕氏的事情进展不顺利,乃至于魏武可能出现跟毕氏同流合污的倾向,依然不会干扰到汉军明年东进与荀军会猎。
魏武要反叛?这个是汉国这边的说法,以魏氏的立场则是上演“大团圆”戏目。
哪怕魏武真的判了汉国跑去三戎那边发展,一时半会汉国也不会有什么太激烈的举动,作为一国之君的吕武顶多就是感叹一句:“想找死的人,怎么拉拽都救不活啊。”
汉国并不是无法解决掉三戎,纯粹是相比彻底解决掉三戎跟其它大事一比,不值得汉国在当前环境下耗费太多的国力去解决。
三戎那边,伊洛之戎基本就剩下为数不多的残兵败将,陆浑戎和蛮氏本来就不强,得到魏氏残余去搅和到一块才有自保能力。
他们目前被汉军压缩困在固定的区域,一度还被汉军吓得差点冲进周王室地盘。当时范国危急,需要汉国的拯救,为了救援范国导致汉国对三戎的压迫减缓,才让三戎继续待在原地苟延残喘下去。
吕武除了不想耗费更多的代价来解决三戎之外,有三戎这个敌人还能让好些列国感到安心。至于里面有什么道理,其余人不用吕武来教,教了吕阳好像效果不大,倒是吕政很好地理解了吕武的意图。
“先跟荀吴来个了断,再来看其它事情的后继吧……”吕武想道。
第838章:举世瞩目
吕武对中行吴会不会跟自己进行没有私下动作的较量,打从内心底不抱任何的期待。
不是什么自己内心龌龊,看待别人也会觉得是个龌龊人,纯粹是事关国祚这种大事,谁面临困境的时候不会进行各种挣扎,事先也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和准备呢。
所以了,汉国与荀国还没有正式开打,双方在邦交上面的交锋已经进行了两年之久,各凭本事去争取列国,来回交锋着谋求列国帮助以及阻扰列国参与进来。
总体来说,汉国对比荀国的优势更大,邦交交锋上也一直在欺负荀国这个弟弟。
“大汉并无显现颓势,公孙攻灭绵诸,震慑狄戎,为大汉增色不少,使之楚、齐、鲁诸国得见大汉强盛,有心阻我大业也需思量后续。”崔杼讲了一句大实话。
只要汉国没有出现太大的失利状态,当今天下有哪个诸侯敢于轻易与汉国为敌呢?
这个就显示在汉国于东面有飞地,那边并没有多少汉军驻扎,周边各国依然不敢窥视。
换作是汉国呈现颓势,信不信那块飞地很快就不属于汉国了?
汉国持续保持强势,飞地不会有失去的可能,哪怕是一再败在汉国手上的楚国也没有表现出明显敌意。
现在楚国自己内部麻烦一大堆,关于楚王围要在楚国执行变法,并且一再派人寻求汉国的帮助,相关的事情在诸侯之间并不是什么秘密。
连一再败于汉国的楚国……也就是南方霸主都那样,其余国家就更不敢对汉国龇牙了。
“齐必助力于荀,为我不可阻也。”崔杼是齐国的公族,尽管因为跟齐灵公闹翻,搞到了出奔的地步,他身为齐国公族的身份是永远不会变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