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开始在玩“大斗出小斗进”的田盘一听就有点迷了。
曾经的齐国也以为人数多就代表胜算大,然后二十多万凑起来的乌合之众被吕武带着不到一个晋军的“军”打得全军覆没了。
从那之后的齐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连历代国君非常喜欢战前征召民间技击之人都不干了,想要的是军中至少是经过训练的“羡”,其余什么人决不允许往军队的编制塞。
因此,齐国的军队规模没有增加多少,质量方面却是越变越好,又因为齐国变法让参战将士有“信仰”了,乃至于都能跟荀军打得胜负五五开。
现如今的各国以心态论,楚国和齐国对跟汉国最为发怵,原因当然是一再经过毒打,导致已经出现了心理阴影。
田盘琢磨着,从晋国分裂出去的荀国出现战斗力下降的趋势,倒是汉军对上楚军依然能够获得大胜,一点都不觉得数量是汉军三四倍的荀军有获胜的希望,极可能还会因为荀王吴搞军民不分,得到一个荀军跟汉军对阵弄个一触即溃的下场。
第848章:王师东进中原日
会盟台由汉国和荀国共同派人修建,规模方面与平时的会盟台别无差异,仅是花了七天就筑成。
随后,汉使和荀使频繁来回走动,商议会盟时要采取什么样的规格,各自带上什么礼器之类。
所谓的规格就是两位君王带多少军队。
礼器之所以是礼器,肯定是用于祭祀的东西,一般就是鼎器之类。
以春秋的生产水平来说,能造出多大的鼎就能说明国力强弱。
原因是要有相关的技术,再来就是铸鼎会需要用到很多蜡,统治范围不够大连收集蜂巢来用于制蜡铸鼎都办不到。
在数百年之后会出现抬棺而战,用以来表示将要决死一战。
春秋初期要是能运着一个很大的大鼎出征,只要那个鼎够大,说不定摆出去就能吓得敌军统帅当场就投降了。
到春秋中期能展现国力的方式变成了拉出众多的战车,有多少乘战车不仅代表着其附属的兵力,其实跟一个国家有多少贵族是分不开的。
贵族多代表可战之兵越多,后续兵源也能跟得上,举国上下仅能出动百乘战车的诸侯,拿什么去跟能出动千乘战车的对手打?还不赶紧认输,求个能够继续苟延残喘的机会。
在万里无云的天气之下,到了汉王武与荀王吴举行会盟的那一天。
大清早便有两军的人到会盟台边上,他们干的是平整地面以及砍伐掉各种树木,清理掉灌木丛、大石头,等等的活。
“听闻在汉无有出身之限,征战可获爵,耕作亦可获爵。”
“传闻自是无错,得爵便可获私田,为‘士’方可征战。”
“你为‘士’否?何时为‘士’?”
“我自当是‘士’,大汉元年便是‘士’。”
不同国家,可是好多人口音都一样,见面了没想分生死,好奇对方过得怎么样,聊一聊总是可以的。
那个“口音都一样”,不单纯是晋语的同音,也能是卫语、郑语……等等,原因是原先晋国很牛逼,出征每每能带一大票人当俘虏归国。
以前阴氏就一再释放奴隶,后来中行吴也跟着学,只是荀氏释放的奴隶数量远比阴氏少太多。
到了这一次荀国危急,中行吴一咬牙没喊着要变法,干的却是变法的事情,对奴隶宣告若是他们愿意为荀国而战,不但可以重获自由,还能获得爵位、土地、女人等等。
刚才在跟荀人交谈的汉人,他原先其实是一名卫人,大概是在九年前被阴氏抓了回去,当了三年奴隶得以重获自由,自由之后并没有返回卫国,留在阴氏的治下生活。
阴氏变成了汉氏之后,汉国也建立起来,建国之初就制定了黎庶每年在什么季度集结训练的国策。
所以,自称是“士”的这名汉人,他的确是“士”的阶层没有错误,只是汉国的“士”跟列国的“士”有区别。他是因为耕田交税获爵,得到了一个“下士”的爵位,也有了优先入伍的资格,并不是战场上挣的军功来获得爵位。
不算谎话的地方在于,他的确是在汉国建立的第一年获爵,尴尬的地方在于他这是第一次被安排在比较重要的梯队序列进行出征。
也正是那样,好些有爵位的汉人,他们才会跟辅兵来干这种整理场地的工作。
像他们这样的人,对自己有爵位是一件异常在乎的事情,不止是身份上的高人一等,还有爵位给予的拥有私田资格,后者比较令他们看重,而必须是有前者才能得到更好的上升渠道。
“我若此时投奔汉氏,可会成为奴隶?”某没忘记自己卫人身份的中年问道。
刚才强调自己是一名‘士’的汉人愣了一下,认真地寻思了一小会,才答道:“我实不知也。”
毕竟现在才是战国初期,并且汉国跟荀国打的是堂堂正正之战,不是贵族又以个体投降这种事情会得到什么下场很难说,贵族带着成建制的部队投降才算是一种拨乱反正。
汉人倒是有点看出这名卫人是什么成份了,没有猜错的话,卫人之前应该是一名贵族。
这一点不用看卫人现在的穿着与外貌,需要观察的是说话的用词以及神态。
不开任何玩笑的讲,一般的黎庶会使用到的词汇其实相当有限,对事态的认知也比较懵懂,哪有观察时局再做出选择的能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