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君姬睔(gùn)前一脚刚跟随晋国参加讨伐秦国,没有回到国境,还是已经回到国境?
总之,郑国在楚国的兵锋下,再一次的投降了。
对于郑国再一次投降,元帅栾书以及几位卿其实一点都不感到意外。
他们从郑君姬睔(gùn)只是请求晋国支援,连等都不等就率军离开,早就预料到郑国又要投降。
正是因为这样,他们表态将会支援郑国,却是一点着急的样子都看不到。
现在接到了卫国正在被楚国攻击的消息?
栾书第一时间进行表态,一定会出兵支援卫国,并且命令军队的行军速度加快。
宋国执政华元担忧楚国连宋国一块揍,匆忙告辞后带着军队离开。
士燮有进行挽留,却是被华元一句话说得哑口无言。
华元讲得比较透彻。
晋国国君太任性,先被郤至驳了一阵恼怒,又有栾书屡次添堵。
领导班子这样的晋国,拼尽全力打完了秦国,还有那个环境再去跟楚国死磕吗?
士燮就是知道晋国现在不会跟楚国死磕,才会被堵得哑口无言。
上层发生了什么,没有对军队的归师有太大影响。
吕武猛然间发现行军方向是朝东北,路过“安邑”时还无法百分百确定,等进入荀氏封地才确认下来。
他们这是要回去新田啊!
真正看到新田时,晋军情不自禁发出了欢呼声。
要是去跟楚国干仗,他们不会有回到新田的流程,哪怕绕路都不会接近新田。
一旦回到新田,代表的是军队将会解散。
今年还有没有征召,要不要继续出征,怎么都是一两个月后的事情了。
随着越来越接近新田,晋国上层的不愉快却在加重,导致连一些武士都听到了只言片语。
国君姬寿曼好像突然间发现赵旃很可爱,一再赞赏的同时,多次邀请赴宴。
他这样搞,不但搞得赵旃惊措不安,还将郤氏弄得非常火大。
作为调节贵族与国君的栾书,他却是一直不温不火,令人搞不懂到底是个什么想法。
第160章:来啊,弑君干不干?
大军真的解散了!
这样一来,晋国不但一时间不会去郑国,驰援卫国的事情也要延后。
晋国贵族在乎的并不是要不要去救援谁,他们眼巴巴地等着军功评定和战利品划分。
老牌投降国郑国已经再次屈服于楚国,晋国完全不用考虑要不要前往支援。
卫国则是依然选择服务于晋国,他们正在遭遇入侵,晋国要是无动于衷会令列国心寒。
只是晋国四“军”已经全部解散,一点都没有要出兵前去支援卫国的迹象。
卫国的执政孙林父就在新田。
他有参加“麻隧之战”,不知道有没有立下些什么功劳?
楚国攻打卫国,是攻打的力度太小,还是个什么情况?
作为执政的孙林父一点着急都看不到,甚至连卫国军队也被留在了异国。
晋国的态度更是令人诧异。
小弟正在被痛殴,老大只是口头表示表示,没有做出实际的行动。
正在眼巴巴等着功劳被确认的晋国贵族,大多数根本不在乎外部发生了什么事。
应该对卫国局势负责的范氏,他们从卫国获得了不知道多少好处,同样没有看见在采取什么行动。
极少数重视国际口碑的晋国贵族有所建言,只是石沉大海没点回应。
“卫君与卫执政矛盾重重,难有共识。”魏相放下了酒盏,为吕武解惑,说道:“此次我国并非无动于衷,乃是卫国执政阻拦。”
啊?
国家的执政阻止了晋国派出军队救援?
这是什么个操作!
难怪元帅栾书都已经表示会支援,后来却是没有付之行动。
外面有个版本侧面证明了魏相的消息灵通。
坊间传闻是卫君卫臧闹着要驱逐孙林父,导致晋国表态支援后却没有实际行动。
晋国的几个卿位家族,每一个“卿”实际上都有担负外交工作。
现在并没有外交部,自然也就没有正儿八经的外交官。
怎么去与各国进行交流呢?
列国一般是执政总掌。
晋国这边却被各个卿位家族瓜分。
简单的说,晋国的哪位“卿”负责哪个国家,他们就能从那个国家得到好处。
相应的责任是这些“卿”要担负调动那些国家参与晋国对外征战,调节这个国家与晋国的关系。
卫国是范氏的交际圈,而卫国负责跟范氏沟通的人是孙林父。
等于说,卫国想请求晋国做一些什么,孙林父要与士燮达成一致意见,再由士燮来与晋国的各“卿”协商。
吕武的理解是,卫国国君和执政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节,导致连国家安危都不顾了。
是不是侧面证明一点,孙林父这个执政是个权臣?
魏相说道:“君上已派出使者前往朝歌。”
目前朝歌是卫国的都城,还不是帝丘。
吕武觉得有意思了。
晋国的国君插手“卿”的事务?
这种事情即便是掌权程度比较高的晋景公,他都不敢轻易去做。
姬寿曼手里有多少个“师”啊?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