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楚国的疆域面积太大,交通不便,再加上不是所有贵族都对楚君(他们自己称王)都能听话,从而也就导致很难将力量全部集中起来。
楚国每每跟以晋国为首的中原集团开战,动用的力量只是国家的十之三四,更多的时候甚至还要低下。
要是楚君能集中所有力量北上,晋国会怎么样先不提,南方以及东南的诸侯国还能剩下几个就不好说了。
吕武还从智罃的话中听出了一点。
晋国与楚国的交锋才是主要舞台。
与其他国家交锋,功劳再大也只是“次等”,得到的奖赏,与在楚国身上立功是不一样的。
所以,能不能在与楚国的交锋中,有出彩的表现才是关键。
智罃从头到尾都没看吕武,也就看不到吕武一脸“悟道”了的表情。
他问:“你可有勤练射术?”
干么!
练射术,再去与养由基正面刚吗?
吕武早就发现自己在远程攻击技能上没有任何的天赋,属于怎么练都是随缘的命中率,早早就放弃挣扎了。
“宋君病逝了。”智罃现在的思维好像比较散发?他慢悠悠地说:“右师元华如愿以偿,执掌宋国国政;左师鱼石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谋政之心,无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见共公去世,欲乘机起事。由于谋事不密,走漏风声,被以华元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国。”
吕武发现自己只知道元华,压根不知道鱼石是哪根葱。
听到什么右师和左师,他必须承认自己搞不懂是个什么官职。
其实,宋国执行的是殷商的制度。
这个也是周王室分封列国一直不待见宋国的原因之一。
右师就是右丞相。(相当于元帅+执政)
左师则是左丞相。(副的)
殷商以右为尊,掌权的就是右师,左师就是个空有名份却没实权的备胎。
智罃讲宋国的事情就一个意思,南方这个小老弟乱起来,还有贵族逃亡去了楚国,说不定楚国今年会攻打宋国。
要是楚国真的攻打宋国?
晋国绝对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宋国因为不敌,而倒向楚国的局面发生,必然是要出兵南下帮助宋国。
这么一搞,弭兵会盟就等于白干了。
吕武听出弦外之音,说道:“楚亦需休养生息。若非如此,攻卫之时,为何色厉内荏?”
两人在这边坐了那么久,又交谈了有一会,智罃还是第一次转头看向吕武,脸上带着惊奇,说道:“楚国色厉内荏?”
“楚若有余力,晋国攻打秦国便该出兵。”吕武就事论事,说道:“惩戒之战耗时日久,足以使楚有所动作,然却无所作为。”
上一次楚国出兵攻打郑国,完全是郑国先去攻打楚国的忠实小弟许国。
楚国出兵之后,郑君跑路跑到一半就先让人回去投降了。
后面,楚国侵入卫国境内,看似声势浩大却没有大肆侵略,城池都没有打下一座。
明眼人都能看出楚国是不想将卫国逼得太狠,侧面也证明不想与晋国爆发大战。
智罃以前还真不知道吕武有这种正治眼光,诧异道:“老夫眼拙,不想你武勇过人,尚有此智慧。”
吕武:“……”
这好像也不太需要什么正治眼光,懂点逻辑去“以偏概全”就能推断出来的吧?
第199章:迈出冲击卿位的第一步
在世人的眼里,武勇过人的猛士,一定要是脑子只长肌肉吗?
其实并不是。
尤其是在春秋时期,但凡能在战场表现武勇的人,哪一个不是贵族呢?
是一个贵族,多多少少会学一些知识。
没有知识的贵族,无法去建设自己的领地,没有足够的产出,一次两次就纳不起赋了。
这个是取决于现在纳赋的特殊性质。
也就是说,贵族上战场要带自己的士兵,后勤辎重也是由自家负责,真不是由国家来出兵和承担后勤。
所以了,只有勇力而不懂建设的人,注定没有未来。
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谁还敢脑子只长肌肉啊!
智罃并没有瞧不起吕武的意思,里面也不存在什么误会,只能说是主观推测。
老吕家在五年前还是个“士”级别的家族。
以当前社会的构造来讲,“士”的家族不可能有藏书,哪怕是一些“大夫”级别的家族都不一定有藏书。
书籍承载知识,连书都没有,依靠口口相传,又能掌握多少知识?那些知识也不能保证靠谱。
再来就是家世背景决定眼界高低。
说白了就是家里有长辈占据高位,看到的和接触到的层次才能高端得起来,形成足够宽广的认知,能够对一些局势进行分析和判断。
在这个知识被贵族垄断的年代,别奢望民间能够涌现出多少人才,哪怕能出现一两个人才,能够达到的成就其实也会相当有限。
智罃见吕武能够听得懂,还能对自己所说的话进行衍伸,起了探讨局势的兴趣。
他曾经有客居楚国的经历(被俘),自认对楚国有清晰的了解。
楚国真的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只是他们的制度和执行力有问题,无法发挥出一个强国该有的实力。
只不过,哪怕楚国每每十分的力气只能用三四分,对上以晋国为首的阵营,还是打得难舍难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