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相没什么意见。
智朔想了想,本来没他什么事,现在变成了有关,也同意了下来。
事实上,吕武也是经过详细的考虑才决定这么办。
现在老吕家还无法单独吃下这种“红利”,想独吞绝对会吃撑了。
要不然,只是留下老吕家的部队,后面的处理权会更大一些。
晋国的一“卒”由四辆战车和一百名士兵组成,编制上与周王室麾下各个诸侯国是一样的。
这么点兵力,当然是无法守住点什么,别提看顾莒国与杞国。
关键问题在于,留下的兵力是来自晋国,量鲁国与齐国有再大的胆子,也不敢去消灭。
说白了就是,吕武留下多少兵力并不重要,是在展现属于晋国的存在感。
他这么干还有另外一个用意,想将关于莒国和杞国的处置权留在手中。
但凡关于莒国和杞国的后续,他有了处置权或参与权,等于拥有了跟鲁国和齐国进行邦交的资格。
魏氏那么积极地参与卫国和曹国的事宜是为了什么?
吕武想要把控住莒国和杞国,就是为了什么。
他也不在乎谁察觉到自己的意图。
机会是韩厥送上门给吕武的。
又不是吕武自己处心积虑搞出来。
迫切希望有家族能出来搅局的国君,比谁都愿意看到新格局的形成。
其余的“卿”要是有意见,先去找韩厥和智罃的麻烦。
至于智氏为什么会被牵扯进来?
只因为智朔太聪明,甚至聪明过了头。
而这一次,韩厥明显有让吕武带着赵武一块玩的意图,只不过是差了明白说而已。
既然韩厥不说,别怪吕武打算装傻。
赵武正在以极快的速度重新复兴赵氏,躺在祖宗遗泽之上,吹气球似得膨胀。
他的种种表现也证明很有想法。
吕武不是想着什么“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那一套,更不是想对付赵氏。
纯粹就是蛋糕就那么大,多一个人咬一口就少一点。
当前的晋国不允许有那么多家族蹿起来。
排队都还有个先来后到的问题。
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现实下,有老魏家和老吕家在奋进了,只是让赵氏等一等而已。
这一点上,魏氏和阴氏有着十足的默契!
第314章:回到新田,坐等大戏开锣
赵武既然重新扛起了赵氏的大旗?
他自己不找死的话,有那么一天肯定会重新为“卿”的。
而那一点,有韩厥积极操作之下,变得毫无疑问。
韩厥不倒。
赵氏必兴。
是很多人的一种共识。
曾经的先氏、胥氏、贾氏、箕氏其实也都有过重得卿位的机会,只是他们遭到了赵氏强有力的阻击,又有郤氏和荀氏崛起得太快,屡屡被重新打压了下去,直至完全没有再成为卿位家族的可能性。
期间还有贾氏和臾氏的搅和。
那一段时间,新的利益既得者很是有一股众志成城的架势,只是有些家族长盛不衰,有些家族蹿起来又不知道被踹到哪去了。
了解过晋国历史的吕武。
他查到一些家族从什么都不是,直接获得了一个卿位,里面充满了各种惊人的曲折。
尽管不简单,却说明有过先例。
有些家族抓住机会获得卿位,一抓住就没有再放手。
是那些前辈给了吕武信心。
获得卿位的家族,他们无外乎就是手腕高超一些,结交了足够靠谱的盟友。
再来,他们本身的实力也够强。
这个就是为什么吕武需要跟魏氏捆绑,一方面又交好智氏的原因。
至于家族实力什么的?
老吕家现在不能说多强。
关键在于,吕武只是花了八年不到的时间,让老吕家有了现在的实力。
他才二十二岁,不出意外怎么都还有个四五十年能活吧?
不谈太久的以后。
再给他五年时间,发展规划没有被打断的话,实力怎么都要再翻上一番。
尤其现在的晋国是最适合新家族崛起的阶段,一旦过错这个时间节点,还是老实巴交地找根大腿抱着不放手,甚至是融合进去,千万别再瞎折腾了。
别问吕武为什么知道。
一切只因为晋国内乱就在眼前!
经过内乱之后,晋国内部的权力结构怎么都会平稳上几十年。
那是新的利益既得者与老牌利益既得者形成某种平衡。
他们绝不愿意再看到新的内乱爆发,也不想看到局面有发生变动的可能,必然是发现威胁就合力扑灭。
等到哪一天他们都吃饱喝足,基本上也到了新一轮洗牌的时候。
吕武的判断就是这样。
他依稀也记得晋国就是在晋悼公时期,国内的中小贵族几乎遭到全灭的。(然而并不是)
“武,可还有余事未了?”智朔就好像是在问身后事。
听得吕武觉得怪怪的。
他们出使的任务在国内送来新的消息时,圆满的结束了。
新的消息显示,国君在后路有被楚军截断的危险下,选择了仓促的撤军。
一样是晋军殿后,列国的部队先撤。
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并没有追击,他们停在了郑国境内,并且没有过份的靠近晋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