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是吕武应邀,他们当然能讲出来。
再增加中行偃、魏琦和解朔,他们只能东扯西扯当作纯粹的联谊会了。
士匄提到了跟吕武在南方合作的事情。
“阴氏灌溉之法善也。以家臣督之?范氏亦需。”士匄没想白嫖,复道:“出役而代,两家共赢。”
吕武没反对的理由,笑着说道:“善。”
阴氏在“原”地和“温”地的人手并不多,两地合起来的农夫不超过三万。
再加上驻军以及家属,阴氏在“原”地和“温”地约有九万来人。
这么点人口肯定填不满“原”地和“温”地。
吕武的发展重心在“阴”地和“吕”地,连“霍”地都有些顾不上,不可能再迁徙更多的人口前往南方。
而“霍”地发展农耕的成本着实太大,吕武在“阴”地和“吕”地没有利用到极致之前,只会拿“霍”地发展牧业以及矿业。
阴氏还向北和向西进行开拓。
家族的发展模式搞得就是农牧共同进步的那一套。
阴氏这边有技术。
范氏那边有人手。
两家合作完全是互利共赢的嘛。
中行偃等士匄和吕武说完,笑着问道:“我家亦可。”
吕武无所谓啊。
而阴氏和中行氏合作,只要不影响到范氏的工程进度,范氏又有什么理由阻止?
魏琦看到吕武一次闲聊就跟范氏和中行氏成了“一伙”的,问吕武道:“河西之地水利,有可为?”
现在魏氏的封地都连成片,以大河两岸为中心区域,占了河西之地和河东之地。
那边不光有大河,还有泾水和渭水。
如果魏氏想搞水利工程,太过于有利可图了!
其它的不用多说,仅仅是治理好几条河系,每年汛期的时候不会被洪水搞,对魏氏来说就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要是能够将几条河系利用起来,形成灌溉体系,魏氏说什么都不可能缺了粮食。
吕武被问得一个愣神,想了想说道:“一时难,不百年,无以成事。”
那可是治理大河!
哪怕绕过大河,渭水和泾水一样不那么好伺候。
在大河挖渠搞灌溉体系,再怎么谨慎都不为过的。
即便是有那个技术,花几年的时间进行实地考察与计划。
真的要启动工程,该动用多少劳力?
魏琦说道:“不图一时,安能百年?”
不光吕武愣住。
在场有一个算一个都被魏琦的“宏图霸业”给震惊到了。
话说,魏氏有多少人口,又能调出多少劳动力来搞水利?
知道一些事情一旦开始做,不是想停就能停下来的吗???
“我了个去!一旦魏氏真的把河西和河东治理成鱼米之乡,还有其他家族什么事?”吕武佩服魏琦的眼光和魄力,却压根不相信魏氏能办到。
就说几百年后的秦国,光是搞一条郑国渠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工程耗费了多少时间吧。
那还是在有“技术达人”的摸索、计划和亲自指挥之下进行。
现在对于水利工程的相关技术,有一家算一家都只是在摸索当中,阴氏只是比其他家族领先那么一步两步而已。
简单的说就是,阴氏搞点低难度的活能办到办成,碰上了事关“大河”绝对一脸懵逼。
吕武说道:“大河为‘界’,无交通,难工程。”
哥。
想搞波大的?
先把交通搞定吧。
过大河全靠泅渡,怎么看都不靠谱。
而铺路搭桥这种事情?
拿到现代都不是一件能够简单完成的工程,何况是在公元前571年。
若是真的简单,吕武何必头疼。
他早就应该在自家封地建造一座沟通汾水两岸的大桥了,用得着每次要过汾水南北两岸,一次次从“昆都”那边借路吗?
位处“昆都”那边的过河大桥是赵氏建造,工程师却是来自秦国,有那么些年头了。
吕武有问过赵武。
因为赵氏历经过覆灭,不但封地和人口经过重新洗牌,相当的文献也丢失,自然是没有得到答案。
中原列国总是骂秦国野蛮,只是有些东西秦国真的领先中原各个诸侯国。
包括医术以及建桥技术。
吕武没有参与接下来的闲聊,脑子里在思考魏氏的“百年计划”有没有可行性,是要阻止,还是怂恿一波。
外面有人通报,说是赵武来了。
他们不是在进行什么正经的会谈。
赵武来求见吕武汇报关于下军的事情,怎么都不算突兀。
本来以为发生了什么突发事件的吕武,听赵武讲了一些本来就该做的事情,猜测是韩厥让赵武过来当耳朵和眼睛。
看破不说破是一种美德。
然后,吕武并不打算讲究这种美德,笑呵呵地问:“可见过中军佐?”
赵武努力让自己的表情没有大变化,答道:“武便是从韩伯处来此。”
韩氏在扶持赵氏又不是什么秘密。
只是,赵武身为下军尉,却是有那么点问题了。
本来没在意赵武来不来的士鲂就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士鲂:小家伙吃着下军的饭,给韩厥干的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