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套脑回路神奇的提议,国君和魏琦一听完全懵圈了。
莒国同样是阴氏负责的邦交国之一。
比较关键的是,莒国不管是自己搞动作还是挨了打,一应没有寻找阴氏做任何的沟通。
以规矩和规则来判断,莒国无视阴氏成为一种事实。
这样一搞,阴氏不能没有任何反应,单独出兵去打莒国好像又不是那么划算。
吕武上次就提议晋国内部的贵族以私战模式去瓜分莒国,只是还没有来得及实施,算是一次旧事重提罢了。
在没有看到阴氏从那个半岛获利,又或者说获利不足够吸引人为前提,跨过那么多国家去攻打莒国,并且莒国对晋国没什么威胁,晋国各个家族行动力不够,简直不要太现实。
这一次,吕武有时间跟国君好好侃一侃攻打莒国的好处。
获得土地打从事实上是获得实际利益,晋国占下了莒国的土地还能就近威慑齐国,等同于达成了战略价值。
另外,晋国不是需要拉吴国一把吗?
如果晋国能在莒国有土地,离吴国更近的同时,一样能威慑到楚国。
国君说要好好想一想,没有当场给予吕武答复,还是过了几天,应该是跟智罃商议出结果,才同意吕武的意见。
现在,已经得到国君答复的吕武再跟晏弱这么一提。
“晋、齐、鲁伐莒?”晏弱觉得这面有问题,只是暂时没想出问题出现在哪。
倒是晏婴稍微一想就察觉到问题的所在。
这小鬼想道:“阴氏重蹈郤氏覆辙,以国家讨伐私家不服!”
郤氏曾经在某国没有得到尊重,发动晋国去攻打了那个国家。这一次公器私用干得过于粗糙,很是被晋国内部和列国所鄙视。
晏婴有没有想到晋国会攻占莒国这一层?他应该是没有想到的。
现在各国爆发战争的追求是什么呢?很少以获得土地目标,将某个国家揍一顿,使之屈服愿意每年交多少保护费,再根据战胜国的指示行事,才是一种主流追求。
没想到会得到这么一个提议的晏弱无法马上给予吕武答复,需要回国禀告齐君吕环,他们君臣好好地商议权衡利弊,下一次再过来才能给出答复。
所以,没有谈妥等于两个齐国的“军”还是要留下来当人质,阴氏还有时间进行某些操作。
齐国没有答应吕武的提议,两个齐国“军”归国之日会遥遥无期。
一旦齐国答应吕武的提议,晋国就要上演一次大团结的局面。
这个也是国君和智罃,他们最终认可吕武联合齐国、鲁国一块去揍莒国的根本原因。
智罃连剧本都已经写好了。
吴国不是来求援了吗?
到时候晋军不走“王野”那条行军路线南下,摆出一副很给力的架势,直奔吴国本土而去。
这样既能威慑到楚国,使楚军暂缓对吴国的战事,完成援救吴国的正治任务,又不用直接去面对士气正盛的楚军锋芒,拐个弯还能去入侵莒国。
所以,就问这么一系列一举多得的布置,除了吕武之外,还有谁能想得出来吧!
第440章:吕武在下一盘大棋
吕武当然不是最聪明的那个人,只是他的脑回路相比起当代人在“弯弯绕绕”这一方面全面优势罢了。
真的进行智力上的比拼,他很明白自己绝对不会占什么优势。
古人真的不笨,只是他们见识方面比较短缺,思维与价值观也跟现代人不同。
所以,吕武的优势只是“见识广”上面。
国君、智罃等等人不知道吕武在打什么主意吗?
有郤至前面的例子,他们没吕武讲完就有自己的判断,只是吕武的提议跟郤氏又不同,才决定同意而已。
郤氏动用国家力量,干的是讨面子,可能给晋国带来好处,出兵的各家能得到的利益不多。
吕武的提议是将莒国抬上桌,众家来个分而食之。
这样一来,出发点一样是维护私家的威严,得到的结果却不是那么相同。
另外一层,国君需要国内大团结;智罃发现想再分食一个卿位家族难度太大,暂时收手了。
下雪的冬季,如非必要没人愿意踏出家门。
到了这种季节,各国难得消停了下来,该活动的各家则是一点没耽误。
对于参与西征的各个家族来说,他们需要趁这一段时间好好地盘点家当,为冰雪融化之后该做什么提前做准备。
吕武将一部分家人接到“新田”的新宅,另一部分则是留在“阴”城那边。
这一趟过来的人之中,包括嬴(女竞)、姬晗以及长女吕怡,次子吕伟,姬妏、嬴幸以及年纪太小的子女则是留下。
另外,老祖母一样不想过来“新田”。
这样的情况不独发生在阴氏,各个卿位家族一样没将所有直系亲人安置在“新田”这座晋国都城。
其余家族看情况,很多家族在“新田”没有一寸属于自家的土地,他们除非是得到召唤,要不肯定在自己的封地生活过日子。
吕武在昨天拿到了家族产业的总汇。
包括拢共有多大的封地,各块封地去年的投入以及产出,人口的分布现状等等。
这一次西征,阴氏作为发起者之一,获得的好处跟魏氏差不多。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