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阳问道:“阿父,我家要在此修武城?”
现在军事用途的建筑,无论大小或是款式,一般就是“武城”这么一个称呼。
范氏在大河以南修建的“虎牢”就是一座武城,只是被冠上一个名字。
吕武摇头答道:“修或许会修,不是现在。”
肯定不能是现在修的。
真的要有所动作,其余人也不是真的傻子,事先没想到就算了,一看到阴氏修建关隘,谁还看不出是个什么意思。
队伍重新启程,过了狭隘的谷口又是一段谷地,出了谷地则是一马平川的平原,也能看到北边那一条汾水。
阴氏接手“杨”地之前,谷地之外不存在什么定居点,离得最近的城池叫“昆都”,也就是汾水河系单独有一座桥的交通枢纽,再往东北方向约二十五里则是一个叫“郜”的城池。
本来“郜”属于“杨”地的一部分,吕武拿“温”地跟赵武换“杨”地舍弃了“郜”,将“郜”赠送给了国君。
当然不是吕武觉得名下的封地太多太大,纯粹就是“郜”属于大坑。
这个“郜”本来就属于公族,后来一度分给了祁氏,再后来被赵庄姬拿了去,然后被赵庄姬转给了赵武。
土地的主人一换再换,生活在那片土地的人则是基本上没怎么变过,以晋国公室的众多姬姓女居多。
吕武宁愿舍弃一块封地,也不愿意去跟那些姬姓女人形成什么直接关系,一旦成为统属的关系,一系列的麻烦绝对接踵而来!
将“包袱”丢给国君就是最合适的做法,又能让国君得出吕武懂进退的看法。
吕武这么干同样不是怕了国君,只是遵行现在贵族那种能避免就不要跟姬姓有牵连的“套路”。
“此处需建城。”吕武看了一眼看不到边际的平原,接着往下说道:“一马平川适于农耕,不可荒废。”
上面那句是废话,并且假到不行。
平原是平原,可特么根本没有河流或溪流。
因此,并不是每一个平原都适合当农耕区,需要的是拥有足够的水源。
好几个大型产粮区,它们之所以会成为产粮区,就是因为不缺用来灌溉的水源。
当然也不是有水源就适合开发成为产粮区,很多那样以为的王朝一定要被水患困扰。
比如,大肆在大河或大江边上搞农耕区,搞得水系两岸被破坏,每每雨下得又大又时间长,必然会享受到“泽国”的待遇。
葛存一听就问道:“如此,需开挖水渠,工程着实浩大!”
这一片地区离汾水可是超过十里,想要弄成农耕区的话,要从最近的水系引进水源只有盯上汾水了。
吕武想在这里建城的真正意图是看重军事价值,能产生农耕效益只算是附带的。
他说道:“来年我家需建城多也。‘杨’少则一座,多则三座,余‘地’再言。”
不能修建关隘这么明显的目标,选择修建城池卡住道路啊!
除了“杨”地这边,阴氏还需要在上河西之地修建一座城池,“霍”地那边的“蒲”更是需要进行修葺,再往北修建“邑”级别的定居点。
所以,阴氏接下来只干两件事情。
第一件当然是一再找秦国快乐玩耍。
再来就是修建“城”或“邑”来巩固基本盘,甚至是用“邑”来达成扩张之后实际控制区的增加。
毕竟,占那么多土地,不利用的话,是用来地图开疆的???
第451章:属于阴氏的战略部署
地图开疆这种事情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身为上位者心怀这样的乐趣有好有坏。
好的方面是能够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有了方向之后努力不懈又坚定不移地去完成。
坏的方面则是可能实力无法匹配野心,玩着玩着把自己玩抑郁或是玩死了。
吕武一直以来都比较小心翼翼,努力克制因为知道太多带来的影响。
他在防止没有足够的实力之前,制定的目标过于远大,导致迈得步子过大扯着蛋。
老祖宗说过,步步为营乃为上策!
他琢磨着自己也是祖宗级别的人物了,怎么都要给后辈们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不要成为“装逼不成反被操”的典型。
所以了,很多时候被占便宜,不是阴氏无法进行反抗,只是反抗的代价远比被占便宜的损失会太大。
事实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事情不应该发生在上位者身上,好好研究什么时候该怂,又是什么时候该硬,才能成为人生赢家。
吕武好歹是一家之主,从需要为数百人负责,发展到需要为数十万人负责,更加应该懂得取舍之道才是。
比如,阴氏在什么时候应该展现出多大的实力,一点一滴都在吕武的计算当中。
不应该让人看到过份强大,他就将阴氏的人口向各个方向安置定居。
六七年下来,阴氏在“吕”地以北建设了八个据点,其中最远的据点抵达吕梁山中部的一个谷地,建“邑”而无名,条件足够将扩展成“城”的级别,再取名为“吕梁”。
那一个将来会成为“吕梁”城的“邑”是从实际上卡住吕梁山中部的交通线,为了完成这个据点的建设,阴氏跟狐氏多次爆发交战,直至将狐氏击败并驱离,阴氏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在那边站稳脚跟。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