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鲂紧随其后,表态道:“臣请辞下军佐之职。”
国君脸色阴沉地说道:“允!”
吕武看了赵武一眼,说道:“臣举荐赵武为下军佐。”
士匄、魏琦异口同声表态:“臣附议!”
突然被下军佐职位砸在脑门上的赵武心里狂喜,脸上却是露出诚惶诚恐的表情。
俺、俺也有今天?
果然啊,姐姐没白嫁,老范家的丑娘们也没白娶。
至于韩氏?俺现在也没办法,以后一定会多加照顾的呀!
国君一时间也愣住,用惊疑不定的目光看向吕武,得到了一个微笑作为回应。
中行偃语速极快地说道:“臣举荐智朔为下军将。”
智朔立刻松了一口气,觉得这个不靠谱的叔父还是爱自己的。
而中行偃完全是被范氏、阴氏和魏氏给搞怕了。
现场又是一阵落针可闻的安静。
能看到中等贵族一个个瑟瑟发抖。
各个“卿”则是面无表情对互相找人对视,一切都在无声的眼神以及表情上进行气势的博弈。
中行偃再次打破安静,说道:“臣请匄为中军佐,武为上军将,琦为上军佐,朔为下军将,武为下军佐。”
里面好几个重名,只是大家都知道中行偃指的是谁。
那么,晋国就只剩下六位“卿”,并且新军遭到裁撤。
六卿排序就是:
中行偃为元戎,士匄为中军佐。
吕武为上军将,魏琦为上军佐。
智朔为下军将,赵武为下军佐。
这一刻,韩起:“!!!,???”
品味过来的一些人用幸灾乐祸的表情看向韩起,估计是在心里默念:“活该!”
明明是贵族阶层的一员,怎么想的才跟国君表演双簧。
韩厥要是真有种,接任元戎再结合公族,去跟其余卿位家族刚正面啊。
这下,跳啊跳的,搞砸了呗。
韩起用难以置信地目光看向国君,再嘴唇一直哆嗦的看向几个“卿”,嘴里就是讲不出一个音节。
国君比谁都要怨恨韩厥为什么要怂了,认为韩厥如果没怂,不会是今天这种局面。
他回避了韩起的目光,想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第465章:内心有戏,何处不舞台
韩厥不是一直想要让赵武获得卿位吗?这一下如愿啦!
只不过,赵武获得卿位是得到吕武的举荐,等于韩厥以前付出的努力,遭到了吕武的收割。
这叫什么?树上的果实成熟了,却成了别人家的???
栽树的人,他们再怎么努力,没等到树苗长成大树,树的归属发生了变更,人们只知道当前这棵树属于谁,结下的果实归于谁,哪里能记得当初是谁栽下了那棵树。
当然了,人要比树复杂的多,不止是构造上面,树有没有思维不清楚,人的想法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出现新的变化,得到恩惠会不会想要去报答,谁又能百分百的确定呢?
韩氏失去卿位,又或者说历来失去卿位的家族,他们要付出的代价真的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卿位家族每次纳赋多出兵并不是什么吃亏的事情,取决于他们的封地到底有多大。
在诸夏体系的国家之中,贵族拥有多少土地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简单说就是封地越大,需要完成的责任和义务就越多。
晋国的卿位家族每次纳赋多出兵,只是在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呢?
现代有获得多少收益进行归纳统计,再根据实际收益进行缴税额度的规定。
以为春秋时代要交多少税,交不交之类,是张口就能算的事情吗?
各个国家有司马、司徒、司寇、士师、御史、内史等等的职位,实际上就是用来调查以及了解各种情况。
比如吕武担任的司徒负责征发徒役、兼管土地耕作以及拥有调配其它劳役的权力,拥有的相关权利就代表着各种知情权。
那个“知情权”其实就是大体上知道各家是个什么情况,好在需要时发出各种指令让各个家族配合。
“内史”以及“田部史”则是跟收税相关的官职,由他们负责向贵族、公族进行各种收税。
所以,贵族拥有多少封地,封地是个什么状况,需要上缴多少税收真的不是什么“空白地带”。
当然了,偷税漏税什么的在任何时代都不稀奇,就看有没有那个能力去办到。
先不管偷税漏税的事情,贵族该上缴多少税收,用出兵多少来代替,出兵数量不足为前提,等于“血税”的额度不足,自然是要用经济资源补上的。
而贵族出兵多少跟拥有多大封地挂钩,又跟实际的身份地位有直接关联。
这个就是为什么贵族无法纳赋,资源也交不上,会被削减封地的原因。
这样一来立刻能理解韩氏失去卿位意味着什么了!
首先是,韩氏有再多的部队,他们接下来纳赋军队的占比就那么多,其余该交的税不能再用“血税”代替,要进行的是缴纳财帛或其余物资。
出兵进行纳赋,士兵没战死就能回家,甚至还能创造收益;物资上缴之后,肯定不再是自家的财产。
一个是可能产生收益,另一个则是有出无进。两相对比下来,明显是缴纳“血税”更容易得到贵族的青睐。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