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朔一听先愣住,后面迟疑道:“我已集结三‘旅’,随时可来上军将麾下效命。”
阴氏和魏氏能不能打赢秦军是一回事,解氏要不要表态又是另外一回事。
里面或许有要雪中送炭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一旦阴氏和魏氏式微,没有“保护伞”的解氏下场不会美妙到哪去。
吕武对解朔的表态当然感到满意,解氏的军队过来则没有必要。
并不是他觉得麾下大军够用。
借兵这种事情,只接受一家的好意很不妥,必然会恶了其余家族;一再接受援助则是会侧面证明胜算不大,进而使得一些人泛起不该有的心思。
所以,吕武索性就谁来都拒绝了。
遭到拒绝的解朔不再强求,问道:“卫、曹不睦,我当如何?”
在他担任卿位的时候,有得到列国的邦交权利,卫国和曹国关系变得紧张,牵扯到了解氏。
吕武听懂了解朔的深层试探,说道:“君上有意增添卿位已是众人皆知。能否成事,不在国内何人属意如何,在楚、在列国。”
说白了就是,晋国在只有六个卿位的情况下,能不能顶住外部的压力,一旦显得力不从心,肯定需要增设卿位来保证可出动军团的数量。
解朔曾经担任过卿位,为了自保接受失去卿位的事实。要说他不想重新获得卿位,绝对是假的呀。
在吕武看来,晋国恢复八卿制度是早晚的事情,只有中军、上军和下军根本不足以应对征战需要。
什么人会获得卿位,不看国君,一样不看现任六“卿”的意愿。他们有话语权没错,还要看想扶持的家族有没有相应的实力基础。
毕竟,先前强行提拔的恶果已经显示出来,谁担任卿位却没有相应的实力,为“卿”变成光占便宜的美事。
如果不是那样,削减卿位的事情才不会这么简单就办成。要被削掉卿位的家族有足够实力,他们会用武力抵抗来保住地位,哪里会乖乖就范呢。
解朔走了,不是去“新田”,回到河西的封地。
他没有解散集结起来的三个“旅”,抱定一旦阴氏和魏氏西征不利,要马上率部前往支援。
解氏还干了另外的事情。
解朔去见吕武时携带了一批粮草过去。他想派军队支援没有成功,再次筹备起物资,命人送往“栎阳”提供吕武调用。
其余家族得知解氏的做法,一个人就有一种看法,大多数人觉得解朔跪舔得过于明显,内心既是鄙夷也是羡慕。
会有那种矛盾心态,主要是那些人想学解朔都不能够。
巴结“卿”真不是谁都有资格干,要看交情有没有到那份上。
在吕武的严密关注中,驻扎在“郿”的秦军再一次后撤了。
他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再一次派出骑兵部队过去在秦军的眼皮子底下游弋。
上一次阴氏骑兵出现让秦军停止后撤。
这一次阴氏骑兵再来,秦军没有停下后撤的举动。
吕武召集了有话语权的众人,问道:“秦人此举何意?”
蒲元说道:“秦军求战无果,粮秣消耗甚大,必是后勤难以负担,今岁不欲再战。”
其余人也是表达了相近的意见。
吕武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听完他们的意见之后,说道:“我欲进军相逼,迫使秦军不得退。此次进逼,秦军无有来战,皆驻扎于……”
事情说得比较详细。
反正无论到底打不打,吕武要将大军开进到“咸阳(目前没有这名字)”附近,停驻下来筑造营盘。
阴氏和魏氏能说得上话的人,他们已经被吕武整得完全麻木,搞不懂吕武想做些什么事情,放弃思考听话做事也就是了。
在吕武率军开拔之前,来自“吴阳”的消息传递过来。
包围“吴阳”的秦军,他们在三个多月的虎视眈眈之下,可算是进行攻城啦。
得知这个消息的吕武想道:“好咯,事情总算变得有意思起来了。”
第499章:秦庭君臣
前年撤军时,吕武能为“吴阳”驻军做的事情,能想到的已经做到了极限。
吕武选择在“吴阳”进行驻军,本身就是为了留下以待后续的首尾。
再来,应该是“吴阳”的驻军为整体战略服务,不是阴氏和魏氏的主力被“吴阳”牵着鼻子走。
如果秦军想用攻打“吴阳”的举动,来吸引吕武率军前往交战?他们绝对是打错了主意。
驻扎在“栎阳”的阴氏和魏氏联军开拔,消息很快就被秦军所窥探到,接下来就看得到军情汇报的秦军高层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君上,阴武复来,我之奈何?”嬴鲍是秦国公族之一,他的职位是庶长。
目前“庶长”是职位,并不是爵位,算是秦国最为顶级的官职之一,掌握军政方面的权力。
这里是“郿”往西约五十里处。
他们从“郿”沿着渭水边上撤军,两天之后获得吕武率军西进的消息。
秦军有斥候进行窥探是吕武知道的事情。
吕武如果不想行动被秦人看在眼里,大可以派出骑兵进行剿杀,然而他并没有那么做。
斥候在军事用途上是充当眼睛的作用,他们获得了情报,上报之后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看做主之人怎么判断又是怎么做事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