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如此,楚视郑于无物也。”士匄有着非常明显的幸灾乐祸。
国君和其余的“卿”看到士匄那样,有的莞尔一笑,有的则是苦笑摇头。
士匄今年三十一岁,人到壮年而已,对爱恨情仇表现得干脆,没什么不好的地方。
然而,他是晋国的“常务卿大夫”来着,哪能那么情绪化呢?
赵武想笑,觉得不对赶紧收敛,又想严肃,认为不适合过于严肃,干脆低下了头。
正好坐在赵武正前的吕武看到了那一幕。
赵氏和魏氏的矛盾正在爆发阶段,暂时没有发生什么严重的后续,究竟会发展到哪一步不好定性。
国君爽朗一笑,说道:“如此,列国亦然。我借郑而疲楚,尤当谨慎处之。”
郑国被晋国打了一顿,他们选择投降晋国。
现在这么个年头,哪个国家进行了屈服,一般会举行会盟仪式。
这么一个仪式不是为了羞辱战败方,纯粹就是挨打又输要认,根据习俗在屈服后表示愿意跟着战胜方混了。
晋国在教训郑国一顿之后,晋君姬周并没有带着列国君臣去“新郑”跟郑国君臣搞什么会盟。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一种手续不完整的状态。
郑国是对晋国屈服了,晋国却没有接受郑国的屈服,双方还是在交战状态之下。
简单说就是,晋国摆明不相信郑国的信誉度,不要那种嬉闹一般的臣服。
晋国的态度明显让列国不得不思考,他们以后要是跟晋国耍花招的话,代价会有多么大。
在晋军撤离没有多久之后,楚军浩浩荡荡地北上,刚刚屈服晋国的郑国来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跑去找楚国进行哭诉了。
这里的历史其实已经发生了偏差。
在原版的历史上,晋国不但接受了陈国的靠拢,又南下救援陈国时接纳了郑国的加盟。
现在,晋国拒绝了陈国的靠拢,没有跟郑国搞会盟仪式,原因当然是吕武拿着芭蕉扇一再扇呼,导致晋国君臣在想法和思维方面发生了改变。
晋国的君臣发生改变,原因当然是晋国国内各家族实力对比也跟原本历史不同。
事实上也是这样,吕武如果一直是个小贵族,无法改变太多的事情。
他都已经成为晋国的六“卿”之一,阴氏也横空出世,历史要是还像原版那样就太过于惊奇了。
总体来说,晋国不接纳陈国绝对是一件正确的事情!
如士匄所说的那样,接纳陈国必然会成为晋国被放血,不是他们想要达到疲惫楚国的目标。
历史上是担任元戎的荀罃力排众议接纳了陈国的靠拢。
在这个历史版本中,荀罃进行了隐退,还有一些影响力,想要左右国政则是没可能。
中行偃不是荀罃,想法和思维不一样,权威也不相同。
所以,中行偃需要考虑同僚的意见,忌惮范氏的强大而没跟士匄刚一波。
在处理郑国方面,中行偃又屈从于国君的安排,要不中行偃其实是想跟郑国在“新郑”会盟的。
晋国没有跟郑国搞会盟,免得郑国马上又屈服于楚国,削弱晋国作为霸主的威望。
吕武静静地听国君与其余人讨论,没有必要决定不开口了。
老范家刚丢了脸,士匄需要一再表现存在感。
老赵家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赵武又开始当起了透明人。
其余卿位家族正常交际也就是了。
中行偃说道:“今次楚君未至,统兵者乃是令尹子囊。”
这个子囊是楚庄王熊侣的儿子,也就是现任楚共王熊审同父异母的兄弟。
楚国是一种亲戚政治,一家子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其余贵族很难染指令尹大权。
跟楚国相同政治环境的国家不少,宋国、郑国算是其中比较强的两个。
子囊才刚刚成为楚国令尹不久,有什么样的才能暂时没有表现出来。
从这一次楚军先去宋国,再去陈国,能大体上判断子囊是个对外非常强硬的人。
晋国君臣得出这个判断,讨论应该怎么进行针对子囊。
他们能够肯定的一点是,晋国接下来跟楚国的争霸会比之前更激烈和残酷。
毕竟,一个国家的实力是怎么样,看的还是领导阶层的风格。
有些国家看着不怎么样却敢怼天怼地对空气,甚至能搞得他国想教训又不能。
有些人却能把一个好好强国玩砸,惹上不该惹的对手,想讨好干爹又屡屡出昏招。
国君说道:“明岁再召诸侯。”
众“卿”这边当然没意见啦。
晋国又继续跟楚国快乐玩耍,哪能让其余诸侯国躲在一旁蓄积实力?肯定要连着各个诸侯国一块折腾的嘛。
第539章:这样的组合,谁能抵挡?
俺和某某谁在打生打死,有人想待在旁边看着又想暗中蓄积实力?别特么做梦啦!
晋国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完全信赖过哪个诸侯国,恰是这种提防让晋国哪怕在与楚国的争霸中失利,依然能够坐稳中原霸主的宝座。
“如此,我等早遣臣属而往。”众“卿”进行了表态。
怎么折腾小弟是一种学问,不想收拾为前提之下不能弄得太过火,又要恰到好处地折腾到某个小弟不至于国内民不聊生,免得小弟忍受不住跳反。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种田文 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