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是大明两百七十年来,从未有过的大事啊。
历来,从成祖皇帝到崇祯皇帝,都把勋贵当成了最重要的臂助,一味纵容,但眼前的这位新君,显然不是这么想的。
朱慈烺没有再说,起身离开。
他的意思已经表达的清楚,刑部张忻是一个心思透亮的人,应该知道该怎么做。
……
皇帝大丧,非同小可。
发出国讣的第二日,所有在京官员皆披麻戴孝,五品以上官员及夫人,于乾清宫前,设几案焚香,跪奠酒,举哀。五品以下官员及命妇,集于大明门外,序立举哀。
前后一共三天,朝夕哭临三日。
京城内的寺观各要击钟三万杵,造福冥中。禁屠宰13日。分封在外地的亲王、郡王、王妃、郡王妃、郡主及文武官均于本地面向宫阙哭临致丧。
到处都是白,到处都是人,眼中看到的也都是悲伤,耳朵里听到的也都是哭泣。
崇祯帝在位十七年,国穷民困,内外交逼,对朝臣也多是朝用夕罢,没有长性,更兼肝火旺盛,对臣下极其严厉,动辄就是下狱,是一个真正的察察之君,因此,某种意义上讲,群臣对崇祯帝的大哭,不过是君臣的大义,心底里却未必有多少怀念崇祯帝的私情。
正如陶潜诗中所言:“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但另外一方面,崇祯帝的勤俭克用、操劳国事、宵衣旰食,却也为臣子们所敬仰。
崇祯帝谥:刚明恪俭奋武敦仁懋孝毅威皇帝。
庙号威宗。
为什么是威宗?
猛以刚果曰威,猛则少宽。
比起思宗、毅宗,威宗其实更能体现崇祯帝的性格特点。
面对礼官群臣商议的谥号和庙号,朱慈烺准了。
明神宗的神,明熹宗的熹,崇祯帝的威,其实都恰如其分。
儒家所谓的盖棺论定,这四个字对普通百姓或许不太准,但对皇帝却有相当的意义,清代以前的皇帝,你一生做了什么,死后留下什么,不用等历史,礼官就会先对你做一个基本的评判,谥号就是评判的浓缩。
明代皇帝的谥号和庙号,并非全是赞美之策,比如明神宗,他的神字,其实就含有一定的贬义,但清代以后,帝王完全控制了文官集团,文官变成了家奴,谥号完全成了赞美,且越来越长,如此以来,谥号也就失去了评判的初心,不再有盖棺论定的意义。
……
二十七日后,大行皇帝出殡。
六十四人的“引幡”在前,灵幡飘扬,几乎是要遮住了天空,
七十二名身强力壮、身穿孝服的锦衣卫抬起以金丝楠木打造而成、重达万斤的梓宫,将棺椁缓缓抬离乾清宫,转至神武门。
新君扶棺,百官勋贵跟随。
百姓跪哭,路两旁也尽是披麻戴孝的官员,整个送葬队伍长达十余里。
无边无际的哭声,在京所有官员的眼泪中,大行皇帝的棺椁,从神武门离开紫禁城,去往城外的连云寺,和周后的棺椁一同先寄放在寺中,待帝陵建之后,再移棺大葬。
连云寺中。
所有人都退下,朱慈烺一身重孝,跪在棺前,用一种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说道:“陛下,您安心的去吧,你之夙愿,我必帮你完成,你之遗憾,我也必帮你补全,千秋万载,皇明浩浩荡荡~~”
……
崇祯帝出殡大礼完毕以后,就是新君正式的登基大礼了。
整个仪式极为繁琐。
新君着皇帝服衮冕,百官朝拜,行五拜三叩头礼,告天地、宗庙、社稷。
虽然礼部官员早已经按部就班的安排好了礼仪流程,作为皇帝新君只需要按照流程图操作就行了,但第一日的登基典礼,第二日祭天告庙,第三日,百官出至承天门,鸿胪寺请颁诏,翰林院官捧诏授礼部官,行礼如仪,终于完成所有的登基大礼之后,朱慈烺还是有点累的站不起来。
新君继位,首先要定下的当然就是年号。
在大典之前,首辅周延儒拖着“病躯”,携蒋德璟范景文和礼部官员送上三个年号,供新君选择。
乾圣、兴福、咸嘉。
但朱慈烺不用,而是拿出了自己早就准备好的一个年号。
隆武?
“隆者,使兴隆。武,武备军事。如今建虏在辽东虎视眈眈,松锦之耻未雪,东虏在宣府大同骚扰,李自成张献忠未灭,武备不振,致使我大明为四敌所困,非兴隆武备,才有乾圣、中兴、咸嘉的可能。”
朱慈烺脸色肃穆,不容置疑。
“就这么定了。”
说完,转身就走。
群臣惊异。
待太子走后,所有人都看向周延儒。
周延儒咳嗽着点头:“陛下深思熟虑,非我等能及,隆武甚好,甚好啊。”
当朝廷宣布,新君年号为隆武时,所有人都明白,作为太子之时,陛下就统领大军,攘外安内,现在登基为皇帝,对武备军事怕是会抓的更紧,而对于武人,也怕是会更加重视。
文官们心中有忧虑,担心武人地位会急剧提高
但新君初立,威望正隆,没有人敢说不是。
……
新君继位,年号确定,长达二十七天的服丧期结束,朝廷恢复了正常运转。但依照惯例,这一年仍被称作“崇祯十七年”,等明年春节过后,才是隆武元年。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