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明军有水师之利,如果我大军集于金州,明军却用水师偷取复州,断我大军的后路,到时如之奈何?”洪承畴惶恐道。
洪承畴说的隐晦,但多尔衮多铎都是聪明人,知道他说的是松锦之战的旧事。
——松锦之战决定明清气数,更决定了洪承畴命运,因此洪承畴对后路被截、粮草断绝的教训,时时都记在心里。
“你什么意思,将我大清比成明国?”多铎脸色更难看,如果不是当着多尔衮的面,他说不得要斥责洪承畴了。
洪承畴急忙拱手,诚惶诚恐。
“多铎!”
多尔衮喝住了多铎。
多铎哼了一声,扭开头。
多尔衮望向洪承畴,声音温和而尊敬:“先生请继续说。”
洪承畴这才收起“惶恐”,向多铎拱了一下手,以示谢罪,然后转向多尔衮,继续道:“隆武诡计,昭然若揭,臣以为,我大清应对的上策应该是紧守复州,在海岸多设炮台和墩堡,不使明军在复州登陆,第二,在金州复州的崎岖道路上,设置兵寨,修建墩台,令明军兵马无法从金州出击;第三,重建水师,护卫复州盖州一代,只要我大清不冒然出动,明国在金州布置的数万兵马,也没有了用武之地,隆武的诡计也就落空。如果明军忍不住,欲从金州出击,攻取复州,那崎岖的道路将是他们的天敌。”
“如此,辽南可安,我大清再徐徐图之,或可重新收复金州旅顺。”
听洪承畴说完,多铎哼了一声,对洪承畴的“暂时放下”,他显然是不赞同的。
多尔衮皱着眉头,好像也不是太赞同。
洪承畴察言观色,知道两个王爷还是放不下心结,不甘心丢失金州旅顺,其心态和当日崇祯帝对锦州的执念,几乎是相同。
——为尊者,历来都是这样啊。
于是说道:“王爷,如果我大清真要收复金州旅顺,现在也不是最佳时机,现在应该做的是积蓄粮草,多练火器,加强海防,不给明军可乘之机,然后再徐徐往辽南运兵运粮,待到冬季冰封,明军船舰无法自由活动,金州旅顺成为孤军,明国无法隔海支持之后,我大清再倾力而攻,方才有成功的可能啊。”
多铎又哼了一声,仿佛在说,这才像一句话嘛。
多尔衮抬起头,目光看向洪承畴,眉头似有舒展,点头道:“先生请再细细讲。”
第1100章 南直隶之乱
商议结束,洪承畴从崇祯帝离开时,天色已经快要黄昏,多尔衮去往后殿,给皇太后请安,洪承畴则是和多铎两人一起离开,多铎年轻气傲,并不是太能看上洪承畴,自顾就走了,一句话也不和洪承畴多说。
洪承畴独自走在沈阳“皇宫”,望着西边的落日,老脸惨淡,眼神深思。
——除了辽南的局势,还有一个消息在洪承畴心头萦绕。
那就是沈志祥被追封为归正伯的事情。
归正伯。
隆武可真是大方啊。
洪承畴不禁感叹,这样的事情,换成先帝崇祯,是绝对做不出来的,不要说沈志祥是一个叛将,即便是那些战场疆场的勇士,崇祯帝都非常吝啬,一分一厘的计较,哪怕是不花银子的“谥号”和追封,崇祯帝都是苛刻的很,不说别人,就洪承畴自己所知,很多英勇战死,应该得到追封的将士,最后都被朝廷打了回票。论起来,实在让人伤心。
隆武却是一改崇祯的脾气。
隆武朝的官员,好像也和过去不同。如果是过去,不说别人,只说都察院的那帮御史和六部给事中就不会同意。说不得会把圣旨给封驭回去。
但现在,这样阻拦都没有。
由此可知,隆武对朝堂的清理,还是很成功的。
虽然身在辽东,消息不灵,但关于大明朝政改革的事情,还是渐渐传到了辽东,在废除辽饷,整饬朝政,盐税改革,推行铸币,设立中央钱庄,改革宗室等一系列在洪承畴看来,不折腾十几年,几乎都是不能做成的改革之后,今年隆武帝居然又强力在全国推行“摊丁入亩”了。
比起前面的政策,摊丁入亩的影响更大,完全就是针对有钱有地的乡绅和士大夫而来的。
比如他洪家在福建就有良田千亩,这个政策一出,每年多交的赋税,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千年来,不论哪朝哪代,都是善待拉拢士大夫,以为统治的稳定,但现在隆武帝却不管不顾,将天下的有钱人和士大夫都得罪了……
以洪承畴对大明士绅的了解,摊丁入亩不会轻易成功,各地一定会有阻挠,继而闹出大风波,所以刚才议事的时候,在谈到明国国政之时,他也安慰多尔衮,认为隆武帝年轻气盛,改革太多,步子太快,一定会出乱子,大清不必随之起舞,安守辽南即可。
话虽然这么说,但洪承畴心中的忧虑却不能停止。
因为他早已经看出,隆武帝非是一般,过往皇帝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在隆武帝面前,却并非是铁板一块。
隆武帝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而他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洪承畴常常思索这两个问题,但却想不出答案。
天资聪明,名师授业。
他只能想到这八个字。
而摊丁入亩一旦成功,穷民负担减轻,明国国内动乱的压力,就会大大减少,如果没有全国性的大灾祸,三五年之内,大明就能积攒够收复辽东所需的钱粮。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