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查军田和摊丁入亩,自从再没有人敢阻拦,在南直隶顺利推行。
……
“冤枉啊~~”
被判处极刑的赵之龙和刘孔昭最为震撼,虽然他们已经有不好的预感,预料到自己的爵位可能不保,但万万没有想到,不但是爵位,连身家性命竟然也是被剥夺了。
因此,狱中的赵之龙和刘孔昭都是大喊冤枉,而令人想不到的是,赵之龙竟然使出了一个救命的绝招,那就是他家中有成祖文皇帝亲赠的“丹书铁券”,而这一次被他携带到了北京,就他好像早就预料此行不妙,因而提前将丹书铁券带在了身边一样。
何谓“丹书铁券”?
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卷:用铁制的凭证。
简单讲,就是皇帝亲写的免除勋臣后代死罪的圣旨,铁制,世袭传递,主要是笼络勋臣的一种手段,朱元璋在世时,特别喜欢给勋臣们颁发丹书铁券,不过等到他变脸,要清算勋臣之时,那些被勋臣们整日供奉在正堂的“丹书铁券”毫无作用,屁毛都不管。
真正是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明末,为了安抚魏忠贤,崇祯皇帝还曾给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颁赐过铁券。但魏良卿最后也没有逃过一死。
第1107章 雨疏风骤
……
丹书铁券有免死的功能,朱元璋可以不承认自己所写的,崇祯也可以,但后面的皇帝却不行,自己可以反对自己,但儿子却不能反对父亲。
如果赵之龙真拿出了丹书铁券,即便再恨,隆武帝也无法处死他。
赵之龙被关在诏狱,他大喊大叫之后,诏狱锦衣卫立刻将情况上报。
——明制,所有的丹书铁券都是一式两件,一件授予获赐者,另一件藏于内府。在需要查验时,只要将它们放在一起,便可真伪立辨。因此判断赵之龙所说真假一点都不难。
……
这个插曲出乎朱慈烺的意料。
赵之龙的求生欲,倒是强烈的很啊。
判决一出,圣旨以下,赵之龙却忽然拿出了免死的丹书铁券,难道一切要推翻不成?
就心底来说,朱慈烺实在是不想放过这个毫无气节、拱手献城、害江南轻易沦陷的大罪人。
不承认丹书铁券?或者阴谋诡计,派人阻挠,令赵之龙的家人拿不出丹书铁券?
倒也不必。
丹书铁券虽然免死,但却不能免刑。
“那就遂他心愿吧,传旨,因丹书铁券的庇佑,赵之龙改杖六十,流放河套。”
杖六十,可以活人,也可以死人,是死是活,关键就要看刑仗的锦衣卫了。
……
诏狱。
“陛下,陛下~~~臣有罪,臣也愿意伏法,但为什么丹书铁券也不能免啊,为什么啊?”
听到被免死,赵之龙先是大喜,继而听到杖六十,他脸色惨白、一下就瘫软在了地上,他明白,陛下终究是不放过他,终究是要他死啊。
为什么?为什么啊?
……
那一边,刘孔昭在疯狂挣扎,疯了一样的喊:“我是大明的诚意伯,我先祖刘伯温,太祖高皇帝于我祖有誓言,你们不能杀我,不能杀我啊~~求求你们,让我去见陛下一面,我有冤屈啊~~”
——南明史学大家顾诚先生曾经评价明末勋贵道:明国勋贵主要是开国和靖难之役的功臣后裔,他们仗着祖宗余荫的庇佑,穷奢极侈,一旦国难当头,除了极少部分的人有抵抗意志之外,大部分都是身家之念重于国家,个人生死重于荣辱,屈膝投降也就是势在必然了。
简单讲,大明朝不但养了猪一样的宗室,也养了猪一样的勋贵,大厦将倾,天崩地裂之时,没有一个是管用的。
这不是个人,而是明朝的宗室和勋臣制度出现了大问题。
……
定王之乱时,京师勋贵大半参与,最后都被惩处,南京之乱又几乎将南京勋贵一扫而空,经此两次,南北勋贵大大减少,剩下的勋贵也都警醒,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对朝廷的国策,再没有人敢暗中抗拒和捣乱。
清查军田和摊丁入亩之事,在南直隶顺利推行,连勋贵侯爷们都倒了,杀头的杀头,流放的流放,还有人谁敢不从?
隆武帝微有欣慰。
但萧汉俊和闻香教的阴影,依然盘旋在他的心头。他担心萧汉俊还会有后招……
旅顺金州倒是一直都有好消息传来,在登莱等地招募的第一批流民,已经顺利渡海,到达了旅顺,高斗枢正按计划将他们分置。而金州的防御工事,正在稳定修建中,再有三个月、预期十月份就可以基本完工,在菱堡壕沟,多重火力的阻隔之下,建虏想要攻下金州,几乎是不可能。
而大明付出的代价也是昂贵的,这段时间,各种物资源源不断的过海运往旅顺和金州,不说粮草,也不说火药,只说各种物资的价值和往来的耗费,就已经超过五十万两了。
但朱慈烺不动摇,内阁军机处也不动摇,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只要守住金州旅顺,就等于是在建虏腰间插了一把刀子,建虏再无法肆无忌惮的从辽西发起攻击,辽西稳,宁远稳,京师就稳,而从辽南的静默就可以猜出,建虏正在积蓄力量,今冬辽南必有大战,为了胜利,朝廷花费再多的银子也是值得的。
这中间,复州的济尔哈郎曾经派出游骑,到金州骚扰,但都被击退,见无机可乘,济尔哈郎转而向高斗枢学习,也开始专心于复州的城防,尤其是在海边修筑了大量的墩堡炮台,在明军可能登陆的地方,挖掘壕沟,设置重重阻碍,以防止明军登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