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天,楚帝归京,象征着楚朝终于堪乱定兴,已有中兴之兆……
在京城街头。
狂放书生们不知疲倦,还在放肆高呼着。
“大楚中微,虏盗移国。唯我建武皇帝,握乾符,阐坤珍,披皇图,稽帝文,赫然发愤,茂育群生,恢复疆宇!于赫有命,系隆我大楚!”
“好!恢复疆宇,隆我大楚!”
“诸君,八面三呼震地来。”
“吾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
在曲阳县。
周先生周衍坐着轮椅穿过了县城门。
他转头看去,城墙上的锦衣卫指挥使还站在那里,目送着他,没有追上来。
周衍想了想,挥了挥手,大喊道:“告诉他,我会过得很好……”
这是他少有的乱喊乱叫的时候。
他还很年轻,以前再无能、再彷徨,以后还是有很远的路可以走。
现在,他决定自己走……
……
在紫禁城。
楚皇帝周衍的御辇被缓缓抬上丹墀,进入皇极殿。
龙椅前面是三层汉白玉台阶,描有金龙和玺彩画,如今台阶处又挂了一层帘帐。
之所以有这层帘帐,是因楚帝伤势未愈,除了腿疾之外,又染了风寒,见不得风,另外喉咙也不舒服,不好高声说话。
总之,晋王将代为开口议政……
王笑站在龙椅旁,低头看了一眼摆在那的木头皇帝,抬了抬手,继续大礼。
岳武穆词云“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那这一场大礼,就是在“朝天阙”了。
……
“自延光年以下,值阳九无妄之世,遭炎光厄会之运。茫茫九州,瓜分脔切;湣湣苍生,尘消鼎沸。朕承天之命,被霜雪而茨棘枯,振横纲而逆鳞扫。群材毕凑,人鬼与能。数年之间,廓清四海。使京师再复于銮舆,九庙复歆于黍稷……”
百官出班跪倒,伏地颂赞。
“陛下圣明!数年间扫除群凶,清复海内,金石播陛下之休烈,诗书载陛下之勋懿。臣等唯愿大楚中兴!长治久安……”
“臣等唯愿大楚中兴……”
王笑就站在那里,站在他们面前,和他的木头一起,坦然接受着他们的跪拜。
他目光越过一个个俯伏于地的官员的背脊,向更远处望去。
他看到了殿宇之外的天空广阔,想必那里还是一片大好河山……
谁主沉浮?
第九卷 清平乐
第1021章 汉武帝
北楚建武三年,正月二十二,惊蛰。
春雷始鸣,蛰虫惊而出走,因此这节气称为“惊蛰”。
其实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它们出走的原因。
“九尽桃花开,春耕不能歇”,数九寒冬已尽,当此时节,桃红李白,莺鸣燕来,布谷催耕,又到了一年耕作之始。
在王笑北伐时,他不急着建功立业,而是每到一个州府都停留一段时间推行政令。
等一过完年,这样做的好处就显现了出来……
中原各地的田野上,到处都可以见到忙着耙地的农人,连新收复的州府也是。
这时节田地里的土正是冻融交替的时候,及时把地耙了,今年才会是一个好年景。
有老农耙完了地,默默抬起手抹了抹眼里的泪。
能在该耙地的时候耙地,听起来很简单,但得要没有兵祸、没有徭役……还要有地。
要是地里种出的粮自己还能吃到,又是何等幸福之事?
而数年、十数年来,就这样简单的事今年才是第一次做到。
他们也不懂怎么说,抹完了泪,不过是喃喃上一句“好年景啊,好年景……”
偶尔也有些老农,对着娃儿絮絮叨叨地说些有见识的话。
“俺老汉敢说一句,就冲今儿老汉能撂这一锄头,这世道就得好。娃儿你不知道啊,晋王!晋王亲自搁俺们县里十天咧,就为了俺这一锄头……得好!得好!”
乡野里这样的声音,京城大多时候是听不到的。
京城还是喜欢传颂功业、算计封赏。
……
户部。
几名小官坐在公房内一边忙着政务,一边聊着天。
“陛下给诸位大臣的赏赐都发了吗?”
“办完了。对了,这次的封赏未免太薄了吧?我看了,好几位老大人都是本来在京中有别院、有良田,却只归还了他们的老宅子。”
“这算什么,听说陛下问晋王想要什么赏赐,晋王推拒不受,只要了一座城外的山野宅院。”
“真的?”
“是真的,文书正好是我操办的,是京西门头沟大台乡的一座山间别院。”一名新调来的户部照磨官开口说道。
这人名叫姚启圣,是个降臣。
他在乾朝任的是六品礼部主事,归降以后通过内部考试,被任为户部八品照磨。照磨即‘照刷磨勘’之意,负责磨勘和审计之事。
因他是降臣,前阵子又被锦衣卫捉拿审讯过,户部照磨所的官员们平时都不爱与他打交道。
但今天姚启圣难得参与到谈论中,一开口就让同僚们围了过来。
“真的?”
——你一个八品小官,能操办这种事?那你不是还能和晋王府中的下人打交道?啧啧。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腹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