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德闻言后又是语竭,他现在唯一所困,就是没有一个正当的身份。大家如果给面子,凡事预留他一份,但如果不给面子的话,直接将他闪在一边,他也没什么好说的。
杨再思入北门叩见代王,回到政事堂后便堂而皇之的收捡此前本该由张锡负责的事务,言内言外都不掩饰代王对他的嘉许。
李昭德当然也明白,向代王低头是他重获权威的方便法门,比如此前在千骑保护下去杀豆卢钦望。但无论是个人的自尊、还是现实的处境都不允许他这么做。
因为此前的事迹,加上皇嗣出宫之后对他所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看重,都决定了他在眼下就是皇嗣的代言人,但是手中却无事权,不免让他被挤兑得难受不已,看谁都有些不顺眼。
李潼对李昭德爱搭不理,但对狄仁杰却客气有加,耐心跟他商量接下来皇嗣并群臣来拜的各种礼节问题。
政事堂发生的争执,杨再思跟王方庆都先后跟他讲述过,他现在截然不同的态度,当然是给两人上眼药。手段无论巧劣,只要有效,那就是好的。
代王如此鲜明的不同态度,狄仁杰当然也感受到,看一眼坐在一边生闷气的李昭德,心中自存一份苦笑。立朝多年,他已经可以想象到李昭德失意只是短时,眼前越失落,接下来的权力可能就会越高。
他选择跟朝臣们站在一起,抛弃老战友李昭德,虽然自有其考量,接下来双方可能就会渐行渐远。
果然,西上阁这里还没有布置完毕,接下来一道制书又从禁中发出,李昭德复位拜相,取代豆卢钦望担任凤阁内史,并与代王一同负责皇嗣入拜事宜。
在场众人听到这制书内容后,不免都有些傻眼,李昭德同样是一脸难以置信,片刻后两手颤颤巍巍的接过制书,并向内宫方向遥作再拜,眼眶霎时间红了起来,语调更有几分哽咽:“臣、臣实在、实在愧受此命!”
“李相公旧年功全皇嗣,如今又不以身计,除贼卫道,皇恩嘉许,不必愧受!方今局势仍存板荡,相公若不勇而任此,更仰何人啊!”
李潼入前扶起了李昭德,心里则乐起来,他奶奶这个老娘们儿真是有口气还在都不能轻视,这眼药真是上的直戳人心。若在见过皇嗣之后再给李昭德复相,效果都不免大打折扣。
当然,此际给李昭德拜相,也是敲打一下李潼,老娘执掌国事几十年,临危时能够依靠的可不止你这个孙子。
李潼对此感触倒不怎么深,无论李昭德感恩与否,大势都很难再发生反转,毕竟他奶奶年纪摆在这里,注定了你余生只有我这一件贴身小棉袄。他奶奶突然搞上这么一手,接下来他跟李昭德能有更大的合作空间。
可是反观狄仁杰等,脸色则就不免有些难看了。
李昭德性格本来就不是娄师德那种唾面自干的好涵养,此前被挤兑得挺狠,现在其人身上最大的短板已经被补足,他要不返回头来找事,那真是“狄”字都要倒过来写。
当然,凭着他们人数优势,倒是可以试试将制书封还不受。可问题是,如果连制书都给封还,又让皇嗣来见圣皇干什么?
第0474章 子孙如此,卿等羡否
将近正午时,一批南省大臣们拥护着皇嗣李旦抵达西上阁外。
西上阁地处大内贞观殿的西侧,并不属于正式的朝觐场合,因此殿堂周边的空间并不算太大,殿堂主体再加上两侧待制的厢殿庑舍,闲地已经不多。
但这一次的召见又注定敏感,双方各存警惕,因此早在皇嗣一行到来之前,李潼便召来一千名北衙御林军精锐于此设置布防,他与左羽林大将军麹崇裕分押内外。
至于皇嗣一行入宫来见,所承担的风险无疑更大,因此所携带的兵众也更多。单单护送皇嗣一行抵达内宫大业门处时,便有南衙甲士两千余众。
这应该是眼下南衙于禁中能够调动的所有机动力量了,毕竟南衙卫府虽多,但兵众驻营也分内外,需要防控的区域也要大得多,远不如北衙这样集中灵活。
昨夜事变虽然主要发生在皇宫与有限的几坊之间,但神都诸城门都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再加上作为城防主力的金吾卫,眼下还有乱迹未定。
左金吾卫大将军武懿宗倒是聪明,昨夜根本就没有出坊,至今仍被困在清化坊官署中,身边估摸着有将近两千人的金吾卫将士,仍在与坊外的肃岳军健儿们对峙着。这就需要禁中在达成共识、决议后,再降敕杀之。
驻守在大业门处的泉男产奉代王之命,准许南衙一千名将士入宫。这也只是彼此求个心安而已,如果接下来的交涉真要付诸战斗才能解决,眼下的南衙还真不是北衙的对手,只不过没有理由那么做。
当皇嗣一行抵达西上阁处时,环境不免显得更加局促。双方各自拥众千余之数,聚集在这稍显逼挤的空间中,很容易发生什么擦枪走火的变数。
因此在刚刚复相的李昭德主持之下,北衙军众占据了西上阁右侧与后方的区域,而南衙军众则在左侧与贞观殿宫道停留,两衙将主各居左右两厢,确保及时约束、控制兵众。如果过程中发生什么变数,也能保证各自都有退路。
李潼站在殿中御案内侧拱卫着他奶奶,并没有出殿迎接皇嗣。整个调换的过程持续了一刻多钟,期间李潼听到他奶奶不止一次的叹息。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唐朝